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这句话说得有点狠,但仔细琢磨,道理却很扎心。这几乎成了当下中美关系最真实的写照。而后面那句反问,更是点睛之笔:“ 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这个问题,问到了根子上,也问出了美国对华战略误判的核心。 咱们先聊聊这个“忍”字。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奉行着“韬光养晦”的策略。说白了,就是埋头搞经济,少出头,不惹事。 美国搞贸易逆差,我们忍着,毕竟我们赚了外汇,积累了发展的第一桶金。美国炸了我们大使馆,我们强烈抗议,但最终选择了克制,因为当时我们明白,跟美国硬碰硬,只会打断我们发展的进程。美国在南海撞了我们的飞机,我们还是选择了谈判解决。 那几十年,中国就像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吃饱饭、长个子,而不是跟街头的混混打架。所以,那时候的中美关系,虽然也磕磕绊绊,但打不起来,因为中国一直在“忍”。 美国呢,也习惯了中国的这种“忍”。他们把这种战略克制,当成了理所当然。在他们看来,中国就像他们曾经“改造”成功的那些国家一样,最终会融入他们主导的体系。 这时候,那个问题就来了:美国到底把中国当成了谁? 是日本和韩国吗?很有可能。你看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它们有美国的驻军,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外交政策上很大程度上要看美国的脸色。 它们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在战略上,是“不完整”的,是美国全球棋盘上的重要棋子。 美国习惯了这种“我说你听”的模式,习惯了盟友的顺从。他们可能以为,随着中国的发展,最终也会走上这条路,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战略上听话的“大号日本”。 还是把中国当成了法国和德国?这也有可能。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引擎,也是西方世界的核心成员。它们跟美国是盟友,但也经常闹别扭。 戴高乐时期的法国,甚至敢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发展自己的核力量,追求“战略自主”。德国在经济上也曾一度挑战美国。但说到底,它们还是“一家人”,属于同一个文明圈,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们之间的争吵,是“内部矛盾”,是兄弟分家产,而不是生死存亡的斗争。美国可能觉得,中国就算再怎么闹,最终也还是会在他们制定的规则框架里玩,就像欧洲一样。 但美国算错了一件事。中国既不是日本,也不是法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连续文明、经历过百年屈辱又重新站起来的“文明型国家”。 它没有被彻底击败过,也没有被完全同化过。它的“忍”,不是懦弱,不是顺从,而是一种源于《孙子兵法》的古老智慧——“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它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种忍耐,是有底线的,也是有期限的。这个底线,就是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这个期限,就是当它觉得自己有足够力量不再需要忍耐的时候。 现在,这个时刻似乎已经到来了。当美国开始把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的组合拳打过来,试图扼住中国发展的喉咙时,中国发现,再忍下去,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得寸进尺。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忍”的中国。 美国制裁华为,中国就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芯片产业链;美国在南海搞“自由航行”,中国就在南海吹沙填岛建设军事设施;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切香肠,中国就派军机绕台飞行,把“台海中线”这个默契给抹掉了。 这种“不忍”,让美国非常不适应。他们习惯了那个逆来顺受的中国,突然发现这个中国开始“还手”了,而且招招都打在他们的痛点上。他们感到震惊、愤怒,甚至恐惧。于是,他们开始给中国扣上“战狼外交”、“侵略性”的帽子。但他们没有反思,是不是自己曾经的傲慢和误判,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这就像一个长期欺负同学的恶霸,突然有一天发现那个一直默默忍受的同学开始去健身房练肌肉了,甚至还学会了格斗术。恶霸的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愤怒,觉得对方“变了”,不“守规矩”了。他忘了,规矩本身就是他强加的。 所以,今天中美关系的紧张,根源就在于这种深刻的误判。美国用对待日本、韩国或者法国、德国的经验,去套在中国身上,结果发现完全对不上号。中国既不愿意当战略附庸,也不愿意被纳入西方的价值体系。它只想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不受人欺负的、独立自主的大国。 当“忍”的旧模式已经过去,“不忍”的新模式开启,两个巨人的碰撞风险自然就急剧上升。这并非中国渴望战争,而是当一个国家决心不再退让时,冲突的门槛就降低了。在台湾海峡,在南中国海,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判,都可能擦枪走火。 那么,美国能否真正理解中国的这种“不忍”?能否放弃那种“你必须听我的”的霸权思维,学会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和平共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