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贺龙对伟人的评价太准确了,太重要了。贺龙说,毛主席在,军心就稳,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贺龙对伟人的评价太准确了,太重要了。贺龙说,毛主席在,军心就稳,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比打赢十场仗还重要,毛主席就是定海神针。     贺老总对毛主席的认识,是在一次次革命实践里磨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毛主席在三湾改编的时候,就拿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例子鼓励部队,说贺龙能从两把菜刀起家带出一个军,大家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也一定能成功。     那时候贺龙还没见过毛主席,但他后来听说这事,心里有了共鸣,大家都是想为穷人打天下,只是毛主席把这条路想透了、指明了。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远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贺龙就明确表态,虽然没见过毛主席,但从文章和革命经验里知道,这是能带着大家走对路的正确领导者。     1936年,贺龙带着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一见面就发现不对劲。     张国焘搞了个假中央,还派人到处散布诽谤毛主席和中央的言论,想把红二、六军团拉到自己这边。     那时候红军刚经历过艰难转战,要是真分裂了,后果不堪设想。     贺龙这时候表现得特别坚定,他明确告诉部下,真中央是毛大帅领导的,在陕北,咱们绝不能跟着张国焘走歪路。     他还跟朱德站在一起,硬顶着张国焘的压力,逼着对方同意北上和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     后来朱德回忆说,跟二方面军会合后,心里一下子就气壮了,这话里藏着的就是对贺龙维护核心、稳住军心的认可。     要是那时候没有贺龙这样坚决维护毛主席和中央权威的人,红军能不能保住团结、顺利会师都不好说,更别提后来的发展了。     红二、六军团本身业是最后一支出发长征的队伍,转战了八个省,一路上被十几万敌人围追堵截,出发时一万七千人,会师时却还剩一万一千多人,几乎没蚀本。     毛主席后来见了贺龙,都忍不住称赞他们,说一方面军过乌江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却没吃亏,是了不起的经验。     这背后除了贺龙会打仗,更关键的是部队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要往哪里去,要跟着谁干。     而这个方向,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的。     要是没有这个明确的目标,部队早就散了,哪还能打得出乌蒙山回旋战那样的漂亮仗。     革命年代的军队,最怕的不是敌人枪炮厉害,是没方向、没主心骨,早年秋收起义的时候,部队打了败仗,不少人心里发慌,有人甚至想散伙。     就是毛主席在三湾村进行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还给大家鼓劲,才把这支队伍稳住。     后来的长征路上,红一方面军要是没有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重新指挥,可能早就被敌人打散了。     对比一下就知道,有毛主席在,部队就知道打什么仗、怎么打、为什么打;没了主心骨,就算打赢几次小仗,最终还是会迷失方向。     贺龙打了一辈子仗,最懂这个道理,一场仗打赢了,只是赢了一时,要是核心没了,整个革命事业都可能垮掉,再多胜仗也没用。     解放战争的时候部队规模大了,作战区域广了,要是人心散了、纪律松了,根本没法打大仗。     毛主席专门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搞新式整军运动,就是要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动。     他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抓住了要害。     那时候不管是华野还是中野,不管打济南战役还是淮海战役,都要听中央的统一指挥,而中央的核心就是毛主席。     正因为有了这个核心,各路部队才能配合默契,就算条件再艰苦,大家也知道跟着走准没错。     只要核心在,大家心里就有底,打仗才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