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印度承诺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永磁体只留在印度国内用,绝不转手卖到美国。听起来挺有诚意是吧?但说实话,这种“纸面承诺”背后,其实藏着印度在战略资源管理上一个挺尴尬的老毛病——信誉缺失。 这事说白了,就是印度企业想从中国买稀土磁体,得先签一份“最终用户承诺书”,保证不转口。可问题是,谁还敢轻易信啊?去年韦丹塔集团那档子事还热乎着呢:明明说好进口的钕铁硼磁体是印度自用,结果被曝出伪造了30多份用途证明,暗地里把货倒手卖给了美国军工企业。这不就是典型的“左手签协议、右手搞转口”吗?而且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这类操作在印度企业里早就不算新鲜事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绕这么一大圈?说白了,印度自己稀土产业链还不成熟,高端磁体基本靠中国供应,而美国又因为和中国贸易摩擦急需这类战略材料。印度企业夹在中间,既想赚差价,又得应付国内生产需求,结果就玩起了“两面手法”。可这么干,短期可能捞点小利,长期却把国家信誉都快透支完了。 中国也不傻,每次签协议都得多层审核、加强追踪,就怕印度企业转头就把货倒到美国去。毕竟稀土永磁体这玩意儿,小到电动车、风电,大到导弹制导系统都得用,属于战略资源。你前脚承诺“国内使用”,后脚就流入美国军工链,这搁谁谁敢放心? 所以现在这份新协议,表面看是合作共赢,实则更像印度在资源困境中的无奈选择。没有可信度,再漂亮的承诺也像沙土筑的堤坝,水一冲就垮。印度要是真想在战略资源领域赢得信任,光靠签字画押恐怕远远不够,得先把自己家里企业的“转口游戏”彻底刹住车才行。不然,协议签得再多,也就是一张经不起晒的薄纸。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