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突然都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欧洲边境线上,铁丝网后突然多出隐秘的雷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现实中的一记重锤。俄乌冲突拖了三年多,这些邻国集体甩掉旧规矩,地雷又要重回战场,这步棋是求和的信号,还是火药桶的导火索?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直接,那就是恐惧。俄乌战场上的现实给了这些国家最直观的教训。俄罗斯本身就不是《渥太华禁雷公约》的签署国,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地雷,配合“龙牙”反坦克障碍和壕沟,构筑了让乌克兰军队吃尽苦头的纵深雷区。 2023年乌克兰夏季大反攻,数万精锐部队就因为陷入俄军精心布置的雷场而寸步难行,损失惨重。反观乌克兰,虽然是公约缔约国,却在战场上束手束脚。这种“你用我不能用”的不对等局面,让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们与俄罗斯存在悬殊的常规军力差距,一旦战火烧到自家门口,地雷这种廉价而高效的防御武器,或许就是争取时间的唯一指望。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曾经高举的人道主义旗帜,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 而他们的计划也并非一时冲动。根据规定,这些国家在向联合国提交退出文件后,需要等待六个月才能正式生效。这段时间并非空等,而是紧锣密鼓的准备期。 立陶宛已经预留了8亿欧元的专款,计划生产数十万枚反坦克与杀伤人员地雷。他们设想的模式是“平时入库、战时快速布设”,将地雷储存在边境军火库,一旦局势升级,便可以利用机械化布雷车、直升机甚至无人机,在数小时内迅速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强调将采用具备电子自毁和自失效功能的新型地雷,试图在军事效力和人道主义后果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但这真的能消除所有隐患吗?这种技术上的“洁癖”,在残酷的战争逻辑面前,又能有多少说服力? 这一系列动作,恰恰发生在俄乌战争进入漫长消耗期的背景下。战争已经持续了超过1300天,双方在战场上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俄军虽然在库皮扬斯克等地取得了战术进展,甚至完成了对乌军三个旅的合围,但整体推进依然艰难。 乌克兰则在西方援助的支持下,持续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动袭击,甚至远程无人机都能飞到1400公里外的乌法炼油厂,让俄罗斯的油荒从边境向核心区蔓延。 这种僵持不下、互相消耗的局面,让邻国们感到的不安日益加剧。他们看到的不是和平即将到来的曙光,而是一场可能长期化、随时可能外溢的冲突。与其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谈判,不如亲手筑起一道看得见的“墙”。 这道“墙”的代价,是国际人道主义体系的又一次重创。《渥太华禁雷公约》诞生于1997年,其核心宗旨就是为了禁止那些无法区分平民和士兵、在冲突结束后仍能造成长期伤害的武器。 164个国家的签署,曾被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今,这五个北约国家的集体“退群”,无疑是对这一共识的沉重打击。国际红十字会已经发出警告,认为这是“倒退行为”,将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后果。 当安全焦虑压倒道德约束,当“必要之恶”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欧洲大陆的安全观念似乎正在倒退回那个铁幕笼罩的冷战时代。只是这一次,埋下的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种子,而是实实在在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威胁无辜生命的铁疙瘩。 地雷的回归,究竟是末日的警钟,还是和平的序曲?这些国家认为这是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是一种威慑,一种“以战止战”的策略。但也有人担心,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军备竞赛和地区紧张,让和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当边境线上布满死亡陷阱,互信的土壤又该如何培育? 这种以牺牲人道主义原则为代价换取的安全,究竟是和平的基石,还是下一场冲突的序曲?当铁丝网后的雷区成为常态,我们离一个更安全还是更危险的世界又近了一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