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呼伦湖“碧波归雁”重生记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李新军通讯员张梁诚摄影报道

10月7日清晨,呼伦湖上晨雾氤氲。50岁的赵辉手持清洁工具,正仔细清理湖岸的卫生。每天8小时的清洁工作,他总是一丝不苟。

10年前,赵辉是湖上知名的“千吨网”捕鱼能手,从捕鱼人到护湖人,身份的转变,映射出呼伦湖生态转型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伦湖一直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也是北方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然而本世纪初,这片浩瀚大泽曾面临生态危机。自2013年起,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进呼伦湖生态治理,开启从“靠湖吃湖”到“护湖养湖”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

转型浪潮中,呼伦湖渔业公司成为缩影,这是企业发展的重生之路,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北疆的生动实践。公司自1948年成立以来,曾创下年捕捞1.5万吨、产值8000万元的辉煌纪录。随着2014年“限捕令”出台,尤其是2019年全面禁渔政策实施,传统捕捞业务宣告终结。

面对挑战,公司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积极探索转型,他们将目光投向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小河口景区,自筹3000万元,并获得政府协调的3700万元贷款,严格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要求推进项目。

景区建设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全面拆除污染性烧烤摊,游客中心外移5公里并采用新能源车接驳,收回私人游船运营权。经过14次方案审核,最终建成“零碳、零污染、零新建”的生态景区。升级改造后,景区内生态环境焕然一新。2024年试运营期间,景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创收2200万元,同比增长78%,当年游船业务增收近400万元。2025年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向打造国家5A级景区迈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实践样板。

这一转变得益于呼伦湖综合治理的系统推进。2013年以来,当地从侧重于治理湖体本身扩展到全流域治理,水质持续改善,水面面积扩大,湿地保护修复达800公顷。现在,呼伦湖鱼类资源总量已增加到15万吨以上,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放眼望去,呼伦湖碧水连天,但美丽河湖建设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