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菲律宾地震,考验美国、印度、日本、乌克兰的时候到了。真正有危险的时候,这些盟友一

菲律宾地震,考验美国、印度、日本、乌克兰的时候到了。真正有危险的时候,这些盟友一个都没有露头的。 9月30日21时59分,菲律宾群岛地区突然发生6.9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仅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11.20度、东经124.10度,距离宿务省博戈市仅19公里。这场浅源地震的破坏力远超预期,短短几十秒内,宿务省的房屋墙体像纸片般开裂,玻璃碎片飞溅如雨点,建筑物坍塌的轰鸣声盖过了人们的尖叫与哭喊。 截至10月4日上午6时,地震已造成70人死亡、559人受伤,45万人受灾,18000余座房屋受损,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也有533处受损。53个市镇宣布进入灾难状态,91个市镇的电力供应受到影响,14个市镇的通信网络仍未恢复。 地震引发连锁反应,宿务省、莱特省等多地出现房屋倒塌,博戈市30人遇难,宿务省整体死亡人数达到63人,仍有民众被困废墟之下。菲律宾国家电网报告莱特省、萨马省部分区域断电,伊洛伊洛省宣布停工,宿务市等多地停课,用于排查建筑物安全隐患,火山地震研究所还发布海啸预警,提醒莱特岛、宿务等地民众远离海岸,船只需前往深海避险。余震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已接连发生2461次,虽多数震感微弱,但每一次晃动都可能引发二次坍塌,让救援人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被震断,桥梁裂出大缝,救援车辆根本无法进入重灾区。在麦德林和圣雷米焦等几个偏远城镇,墙壁和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死亡。三名海岸警卫队人员和一名儿童在试图逃离倒塌的体育场馆时遇难。成千上万的居民受到创伤,担心会有更多的余震,他们在临时避难所、开阔的田野和公园里度过了一夜,不愿回到不稳定的家园。在进行结构检查期间,许多受影响地区的学校和政府办公室仍然关闭。 医院里伤员堆成了山,医护人员双手磨得鲜血淋漓,连喝水的间隙都没有,有的直接累瘫在墙角,可仍有大量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博戈市医院接收的伤者不断增加,已使医护力量面临巨大压力。当地村民乔安·胡拉多表示:"我们没有吃的,我们还需要一些钱,来买婴儿奶粉、尿布等任何东西。水,我们真的需要水。"由于担心余震,他们目前选择住在露天场所。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菲律宾政府向包括美国、日本、印度、乌克兰在内的多个国家求援。然而,那些平日里高喊着"同盟永固"、"坚定站在一起"的伙伴们,却显得异常安静。 美国国务院在10月1日表示"随时准备提供援助",但直到10月3日,连一架载有物资的美国飞机都没有出现在菲律宾。美军在菲律宾设有多个军事基地,离震区最近的克拉克基地,调几架直升机、派支医疗小队不过半天功夫,可震后大半天,只见美国使馆发了份空洞的"慰问声明",连个救援人员的影子都没见着。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承诺"协调援助",但驻菲使馆并未安排具体援助人员。日本此前签了不少合作协议,这会儿也只含糊其辞地说"会考虑援助",压根没提具体行动时间。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愿伸出援手",但澳大利亚红十字会表示...。更离谱的是,澳大利亚光在社交媒体上刷"为菲律宾祈祷",连份救援物资清单都没公布。 印度也热情地拉拢菲律宾加入其"东进政策"的框架,分享着海洋安全的经验。但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印度的援助承诺似乎还在酝酿之中。甚至连远在东欧、自身深陷战火的乌克兰,都能在联合国投票等问题上,感受到来自菲律宾的"支持"。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就像一块试金石,瞬间检验出了这些承诺的成色。 这种安静,与过去那些在南海问题上声嘶力竭的呐喊,在联合军演中热火朝天的场面,形成了刺眼的对比。那些承诺似乎在灾难面前,瞬间蒸发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菲律宾在国际舞台上是多么的活跃。从马尼拉到华盛顿,从东京到新德里,一系列的访问和协议签署,描绘出了一幅牢不可破的联盟画卷。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就像一块试金石,瞬间检验出了这些承诺的成色。当灾难来临,最需要的不是地缘政治的算计,而是实实在在的救援队、医疗物资和重建资金。我们没有看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迅速调转方向,前来参与救灾;也没有听说日本的救援队在黄金72小时内大规模抵达;印度的援助承诺似乎还在酝酿之中。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保护"菲律宾的盟友们,此刻却集体失声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一群热情的朋友围着,鼓励你去挑战一个强大的对手,他们为你加油,为你递上"武器",告诉你"别怕,有我们呢"。可当你真的不小心摔倒了,遍体鳞伤地躺在地上时,却发现周围空无一人,那些朋友早已退到了安全距离之外,只是远远地看着。这种滋味,恐怕比地震本身更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