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终于把台湾放在明牌了,证明美国没啥招了。 近日,美军智库研究员吉原俊井接

特朗普终于把台湾放在明牌了,证明美国没啥招了。 近日,美军智库研究员吉原俊井接受日本《产经新闻》采访时透露,今年10月即将公布的特朗普政府“2025年国防战略”有一个重大变化——虽然美方将“美国本土防卫”列为最关键目标,但在“对外战略”部分中,他们将“阻止中国大陆‘武统’”作为了最优先任务,而且明确提到,如果中国大陆启动“大规模登陆作战”,美军将直接军事介入,阻碍中方完成目标。 这番表态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台海掀起涟漪。 台媒对此反应热烈,绿营专家更是喜形于色,纷纷解读为“美国将全力保护台湾”。然而,岛内一些冷静的声音指出,报道真实性存疑,特朗普政府向来擅长外交模糊策略,即便真有军事介入意图,也不大可能如此直白地写入战略文件。 这种分歧恰恰暴露了“台独”势力的矛盾心态——既渴望外部支持,又深知依赖他人终究靠不住。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政府早在今年3月就签署了绝密级《临时国防战略指导》文件,将中国定义为“唯一的步调威胁”,并宣称“阻止中国大陆武力夺取台湾”是美国国防的头等要务。这份文件还明确要求美军在全球其他方向“承担风险”,集中资源应对台海局势。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调整呈现出清晰的“收缩与聚焦”特征。一方面,美国正加速从欧洲和中东抽身,要求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 北约成员国被要求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欧洲司令部预算压缩12%,非洲司令部减少9%。 另一方面,印太地区成为资源倾斜的核心,62%的海军力量和55%的空军兵力被部署于此,关岛基地扩建预算追加至120亿美元,重点建设抗炸机库和地下燃料库。 这种“选择性收缩”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集中有限资源维持霸权的无奈之举。当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称“美日坚定站在一起”时,菲律宾却正因特朗普加征17%关税而陷入经济困境。这种“盟友价值论”的实用主义做法,让地区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国的可靠性。 美军的能力建设更凸显其战略焦虑。在“拒止防卫”概念下,美军大力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无人系统和太空网络能力。计划在2025年8月前部署5000套可消耗无人系统,包括2000架巡飞弹、800艘无人艇和500套水下潜航器。 然而,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体系战力——今年3月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测试中,拦截成功率仅5%。 更严峻的是,高强度部署导致装备妥善率急速下滑,F-22战机妥善率降至45%,B-1B轰炸机不足30%。这种“战略透支”状态,让美军在台海冲突中的实际介入能力打上问号。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转向还面临四大结构性矛盾。战略雄心与资源约束的冲突日益尖锐,尽管2026财年国防预算突破1万亿美元,但核现代化(7560亿美元十年计划)和太空军(480亿美元)等项目已严重挤压常规军力建设资金。 盟友体系也出现裂痕,欧盟内部“战略自主”呼声高涨,日韩等国对美军“甩包袱”策略充满疑虑。当美国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时,这种符号变化反而暴露了其通过战争机器转移国内矛盾的意图。 更讽刺的是,就在吉原俊井爆料的同时,美国“政治新闻网”披露五角大楼正起草新战略,将政策关注点从中国转向西半球和美国本土。这种战略摇摆,恰似一个手握多张牌却不知如何出局的赌徒。 当特朗普政府把台湾问题摆上桌面时,看似强硬的姿态实则反映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选项枯竭。从“战略模糊”到“战略清晰”的转变,不是实力的彰显,而是焦虑的暴露。 这种“明牌”策略能否奏效?地区国家又该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大国博弈中自处?或许,历史终将证明,将台湾作为棋子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棋手自己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