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一切看似正常,却感到内心空荡荡的;明明周围有人关心,却觉得自己孤独无助;明明想振作起来,却总是提不起劲,甚至连简单的日常都变得艰难?如果你点头了,那么你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主角一样,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的情绪风暴。
这本由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寓言式心理读物,用我们熟悉的《柳林风声》动物角色,讲述了一个关于抑郁与治愈的深刻故事。当热情时尚的蛤蟆陷入抑郁,他的朋友们——智慧威严的獐、关心朋友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咨询师苍鹭。通过十次面谈,蛤蟆逐渐找回了自己,也让我们看到了心理成长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只蛤蟆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能改变我们生活的心理学智慧。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的反应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比如被批评时会立刻感到委屈,或者遇到权威时会不自觉地紧张?在苍鹭的咨询室里,蛤蟆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书中理论:苍鹭解释道,"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童年情感的延续,分为"自然型儿童"(包含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和"适应型儿童"(为了适应环境而调整的行为模式)。而"父母自我状态"则是我们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挑剔型父母"那部分,总是不断批评和指责。最后,"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理性思考的部分,能够基于当下事实做出决策。
蛤蟆的案例:蛤蟆发现,当獐用严厉的语气对他说话时,他立刻回到了童年被父亲训斥的状态,感到无助和委屈。他会不自觉地道歉、取悦对方,这正是他"适应型儿童"的表现。而在与苍鹭的咨询中,当他开始理性思考自己的处境时,他正在进入"成人状态"。
现实应用:想想你上一次与伴侣争吵的场景。你是否发现自己突然变得像被父母批评的孩子一样委屈?或者像父母一样严厉指责对方?这时,试着深呼吸,问自己:"我现在处于哪种状态?我能否用'成人状态'来看待这个问题?"当你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你就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正如苍鹭告诉蛤蟆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认识到我们心中的这三个人,才能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抑郁的根源:我们一直在扮演"适应型儿童""我总觉得我必须让别人高兴,否则他们就会不喜欢我。"蛤蟆在咨询中这样说道。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揭示了抑郁的一个重要根源——我们长期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为了获得认可而不断压抑真实的自己。
书中理论:苍鹭向蛤蟆解释,"适应型儿童"是我们在童年为了适应父母和环境而发展出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包括顺从、取悦、道歉和依赖。这些行为在童年可能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手段,但如果一直延续到成年,就会让我们失去真实的自我,导致抑郁和焦虑。
蛤蟆的案例:蛤蟆回忆起他的童年,父亲总是严厉批评他,母亲则常常忽视他的情感需求。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他学会了讨好和顺从。成年后,这种行为模式依然存在——当朋友们对他提出要求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同意;当獐批评他时,他立刻感到内疚并道歉。甚至在面对獐无理要求他辞去校董职务时,他第一反应也是顺从。
现实应用:你是否也曾因为害怕拒绝而答应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否因为害怕冲突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都是"适应型儿童"的表现。试着从小事开始练习说"不",比如当同事请你帮忙做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时,礼貌而坚定地拒绝。记住,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的认可,而在于你做真实的自己。
苍鹭告诉蛤蟆:"成长的过程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这种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走出抑郁,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些童年模式,并勇敢地打破它们。

"都是他们的错!"蛤蟆在咨询中愤怒地说,"是獐太严厉,是河鼠不理解我,是我的父母不爱我!"这是许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第一反应——责怪他人。但苍鹭告诉蛤蟆,真正的改变始于一个关键的选择:停止责怪,开始负责。
书中理论:苍鹭解释说,责怪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行为,它让我们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无法真正改变。而"成人自我状态"则会选择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这不是自责,而是认识到我们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反应。
蛤蟆的案例:在咨询过程中,蛤蟆经历了从"都是别人的错"到"我也有责任"的转变。当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与獐玩"PLOM"(可怜弱小的我)游戏时,他明白了自己也在无意识地配合别人,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位置。最终,他决定不再责怪父母、朋友或生活,而是为自己的选择和情绪负责。这个转变让他找回了力量,也让他能够拒绝獐的无理要求,保住了自己珍视的校董职位。
现实应用:当你感到沮丧或愤怒时,试着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控制什么?我不能控制什么?"把注意力从你无法控制的人和事上,转移到你能控制的事情上——你的态度、你的反应、你的选择。比如,如果你的上司总是批评你,你无法改变他的行为,但你可以改变你对此的反应:你可以选择不被他的话伤害,可以选择寻求支持,或者选择寻找新的工作环境。
正如苍鹭对蛤蟆说的:"相比责怪,负起责任有个天大的好处——你能开始对此行动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仅是一本关于抑郁与治愈的书,更是一面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通过蛤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习得的行为模式,那些限制我们的信念。
这本书告诉我们,抑郁不是我们的错,它往往是童年经历和环境塑造的结果。但走出抑郁,只能靠我们自己。当我们学会识别自己的心理状态,打破不健康的模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就能找回内心的力量,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此刻正经历情绪的低谷,不妨像蛤蟆一样,给自己一个机会:找一个安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现在处于哪种状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记住,改变始于觉察,成长始于选择。
最后,送给你苍鹭对蛤蟆说的话:"蛤蟆,要照顾好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爱,尤其是被自己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