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菲律宾遭台风重创,600多万人受灾,中国不会再帮助“白眼狼”了

曾经中国对外援助的细致程度,可以具体到为菲律宾灾民帐篷里多配几个备用扣子,而今,当多重风暴席卷这个国家,超过600万民众

曾经中国对外援助的细致程度,可以具体到为菲律宾灾民帐篷里多配几个备用扣子,而今,当多重风暴席卷这个国家,超过600万民众在洪水中挣扎时,中方的回应却变成了冷静的“需评估需求”。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说,到7月26号早上6点,今年的3个台风——第6号 “韦帕”、第7号 “范斯高”、第8号 “竹节草”,再加上西南季风搅和到一块儿,给菲律宾造成了不小的灾情。

目前已经有 30 人遇难、7 人失踪,受灾的老百姓超 529 万,农业方面亏了超 7.6 亿比索,折合成人民币大概 9500 万;基础设施的损失更狠,超 50 亿比索,差不多是 6.2 亿人民币。

现在菲律宾全国154个镇都宣布进入灾难状态了,单看7月份的情况,今年台风带来的伤亡人数和受灾范围,比往年明显要多、要广。

如今,在中国这份交往的“价目表”上,文化尊严这张门票,价格是无限大,而且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议价,想拿到这张票,唯一的支付方式就是平等的尊重,绝不是靠给予特权来换取。

故宫博物院的前院长单霁翔,就亲自为这张“门票”定下了铁规,故宫的核心区域,任何人进入都必须下车步行,这规矩听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却要顶住天大的压力。

2017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庞大的车队浩浩荡荡驶至午门前,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曾有上级建议,为表示尊重,是不是可以破个例,单霁翔的回答很干脆:不行。

这并非他心血来潮,其实早在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也曾得到过同样的回应,从那以后,“步行入宫”就成了接待各国政要不可动摇的铁律。

在单霁翔看来,这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是要确立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厚重的中华文化尊严面前,人人平等。

他要让每一位来宾用双脚去丈量历史的厚度,感受脚下每一块石板沉淀的岁月,这种坚持并非固步自封的傲慢,恰恰相反,这位“看门人”用行动为故宫的尊严注入了全新的价值。

在他任内,故宫的开放区域从不到三成扩大到了80%,他带头为娇贵的文物换上不发热的冷光源,清退了院内乌烟瘴气的商业摊位,他让沉睡的紫禁城“活”了起来。

故宫的口红、AR日历等文创产品火遍全网,短短七年就创造了15亿元的惊人收入,中国没有通过“打折”式的特权来吸引贵客,而是用实打实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提升,赢得了世界的敬意,这才是尊严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说文化尊严是无价的门票,那么对外援助就是一份动态结算的“账单”,中国的善意与资源,就像一笔预付款,需要对方用持续的尊重和诚信来慢慢“支付”,一旦对方恶意违约,那么这笔款项就会立即停止续费。

菲律宾这次经历,就是这份“现实账单”最鲜活的例子,翻一翻以前的援助记录,中国的大方劲儿看得明明白白,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登陆时,中国不光送了百万美元现金,还运去了上万吨大米,连医疗队都派过去了。

2021年,台风“雷伊”来袭,又是百万美元现金、万吨大米和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物资,2022年,专项资金援助,2023年棉兰老岛地震,300万美元现金援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更是直接开到门口,提供免费手术。

同年马荣火山喷发,中国海军舰艇与使馆联合捐赠物资,哪怕是今年早些时候的洪灾,援助也通过红十字会及时送达,这份长长的“账单”,记录着中国多年来的真诚付出。

可是这笔巨大的信用额度,却被小马科斯政府肆意透支了,他们一边接受着中国的援助,一边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发起挑衅,他们甚至发表了涉及台海问题的错误言论,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将中国援助给农民的化肥,用到了南海的争议岛礁上搞建设,甚至,把中国提供给灾民的救灾帐篷,直接转用于和美军在黄岩岛附近搞联合军演。

这一系列“恩将仇报”的行为,无异于在合作的账单上写下了“恶意违约”,所以当最新的灾难降临,超过529万人受灾,154个城镇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农业和基础设施损失超过60亿比索时,中国选择了沉默。

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能证明——菲律宾正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的时候,那些平时跟它称兄道弟、张口闭口说“一起防御”的盟友,全躲起来不见人了。

7月22 号正是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防长赫格塞思还跑到马尼拉见了小马科斯,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南海也管用,可这话听着挺唬人,这份条约里压根没提过能防御台风。

那些承诺协防的军舰和飞机,此刻悄无声息,至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同样未见任何官方援助的公开信息,曾经的善意被无情践踏,现在的“冷处理”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算。

中国的沉默,是在告诉全世界:我的援助很贵,成本就是你的政治诚信,如果说前两项还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在国家主权这条红线上,中国的“价目表”开出的就是一张金额巨大、执行迅速且不断加码的“惩罚性罚单”。

其中立陶宛,就亲身体验了这张罚单的威力,2021年7月,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直接挑战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中国的反制几乎在瞬间启动。

第一张罚单是贸易中断,原本繁忙的中欧班列,开始选择绕开立陶宛,很快,该国港口堆积的木材因无法出口而开始腐烂,这个曾经的物流枢纽,一夜之间成了“物流黑洞”。

立陶宛似乎没读懂警告,于是,第二张罚单来了,2023年它被正式从中欧班列的主干路径规划中移除,这意味着它彻底失去了关键的经济动脉,国内铁路货运量应声暴跌,国家债务飙升至470亿美元。

到了2024年初,扛不住的立陶宛曾一度试图求和,但戏剧性的是,欧盟对中国金融机构发起制裁后,它又立刻变脸,态度强硬地宣称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错”。

那么第三张罚单也如期而至,而且是金融“锁喉”,仅仅4天后,中国商务部就将立陶宛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接锁死了两家立陶宛银行的资金流。

对于一个外贸依存度极高的国家,为了博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政治投机,却付出了失去庞大市场和物流枢纽地位的惨痛代价。

这张“罚单”的金额,远远超出了它能获得的任何收益,立陶宛案的意义,就是给所有潜在的挑衅者清晰地标定了价格:挑战中国主权,必然会遭到精准、持续且不断加码的经济反制,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