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400万被骗经历:金融行业的防骗启示

那年,我被客户骗了 400 万。这个数字把我从自信推进了深渊。作为做助贷的人,我以为我看人看账看流程的眼睛很准,直到那天

那年,我被客户骗了 400 万。

这个数字把我从自信推进了深渊。作为做助贷的人,我以为我看人看账看流程的眼睛很准,直到那天,熟人引荐的一通电话,把我推进了人生最难熬的十几个月。

被骗经过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关系不错的同行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客户——40 来岁的女士,离异,住在北京东城区。她说自己继承了一套 75 平的房子,市值约 600 万,能办抵押。中介那边直接把我对接给了机构的审批人员,他说机构暂时没额度,但很快会放款——只需要我先帮客户周转 400 万,等机构到位立马回款。

三个点打消了我的疑虑:

客户是熟人介绍的;2. 推荐人就是机构审批,关系看起来“特别硬”;3. 房子在东城,地段保值,看上去风控也靠谱。

于是,我在把控与信任之间做了选择:把钱放了出去,房产也顺利办了抵押登记。结果——噩梦开始了。

真相像电视剧一样荒诞:那位“客户”的父母并未去世,根本没有哥哥。她竟然伪造户口本、法院判决书等国家级证件,偷偷把她父亲名下的一套房产通过虚假手续过户到自己名下,然后用这些假材料到处借贷、骗贷。我成了他们目标链条上的一环。

到今天,这件事折腾快一年了。借款人和帮她做假材料的人已经被刑拘,房子也通过法律程序过户回她父亲名下。但案件远未完全结束,我和她父亲还在打官司、维权,损失与信任的修复都走得很慢。

被骗后的感悟

被人骗,最难受的并不是钱,而是那种被“熟人关系”麻痹后,连最基本职业敏感都被掏空的羞愧。作为同行,我更怕的是:如果连我自己都能被套路,那别人怎么办?

把这次教训写出来,不是想博同情,而是希望把我血淋淋的经验,转成给同行和客户的实用提醒——少走弯路,多一层防护。

金融思维启发

给同行与普通人的三点金融思维启发(可复制的防骗清单):

破除“侥幸”心态,敬畏规则与红线 伪造国家证件、篡改身份信息不是小把戏——这是刑事犯罪。凡事按规矩走,哪怕慢一点,也比走捷径后得不偿失要好几十倍。

熟人关系不能替代流程与证据 “关系硬”是情绪,不是风控。遇到大额资金往来,必须做逐条核验:独立核实户籍/身份/权属、调取原始登记记录、要求权属原始凭证(原件核验或公证)、线上线下双重确认。

建立“信息不对称”的对冲思路——把不确定降到最低 把“信任”尽量量化:合同越详细、环节越多、第三方见证越多,风险越小。学会用流程替代人情,用证据替代口头承诺。

实操防骗清单

实操层面的 6 步防骗清单(可直接落地):

身份与家庭关系当面核验:要求携带原件,并做视频、照片留底; 权属链路核查: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或线上系统查原始登记与过户记录; 见证与公证:关键文件走公证或第三方见证; 资金划转规则化:分阶段放款、与抵押登记或托管账户联动; 审批人独立验证:不要只听“内线”说法,直接向机构官方渠道核实; 保留书面与电子证据:聊天记录、合同、照片、视频,都按证据链归档。

这笔损失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收回一笔钱,而是如何把职业敏感与流程意识,变成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防护工具。金融行业从来不是靠直觉取胜,而是靠系统、规则和反复被验证的流程来保命。希望我的这个反面教材,能让更多人少碰钉子、多一份清醒。

如果你也在做贷款/助贷/中介类业务,或者身边有人做这行,请把这篇文章收藏、转发给他们——别让“熟人”二字成为放松警惕的借口。共勉。 ——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