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女儿去公园时,我蹲在地上帮她捡风筝线,抬头却看见不远处的妈妈正举着手机录像。她的镜头追着奔跑的孩子,嘴角带着笑,可当孩子停下来喊“妈妈陪我玩”时,她却慌忙把手机塞进口袋,嘴里念叨着“等妈妈剪完这段视频就来”。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很多时候我们总把“妈妈”和“自己”拆成了两个对立面——好像陪孩子就不能做喜欢的事,想自我成长就会亏欠孩子。
其实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两者都要”的融合题。
我认识一位插画师妈妈,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后,她会给自己留两个小时的创作时间。起初她总愧疚,觉得该把这些时间用来打扫卫生或准备晚餐,可后来发现,当她带着完成作品的愉悦感接孩子时,能更耐心地听孩子讲幼儿园的趣事。有次孩子画了一幅画,上面是妈妈坐在画板前,旁边写着“妈妈画画的时候,眼睛在发光”。原来孩子在意的不是妈妈是否时刻围着自己转,而是妈妈是否活得开心。
反观我们常陷入的误区:把“妈妈”的身份当成全部,却忘了自己首先是“我”。就像有的妈妈为了陪孩子放弃工作,却在辅导作业时忍不住发脾气——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是压抑的自我在悄悄抗议。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能保姆”,而是一个能给他们做榜样的妈妈。你坚持运动,孩子会跟着喜欢上奔跑;你喜欢读书,孩子会好奇地翻开你的书;你愿意为自己的热爱花时间,孩子也会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
当然,融合不代表“完美兼顾”,而是“灵活调整”。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我曾试图每天既完成工作,又陪孩子读绘本、做手工,结果常常手忙脚乱。后来我学会了“分段专注”:晚上七点到八点,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专心陪孩子玩游戏;孩子睡后,我再打开电脑处理工作。这样一来,陪孩子时我不惦记工作,工作时也不担心分心,反而效率更高。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求助”。很多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好意思麻烦家人。可实际上,让爸爸参与陪孩子、请老人帮忙做顿饭,不仅能减轻自己的负担,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完整的家庭氛围。我朋友曾因为独自带娃濒临崩溃,直到她和老公约定“每周三晚上是妈妈的自由时间”,那天晚上老公会负责陪孩子洗澡、讲故事,她则去楼下咖啡馆看电影或和朋友聊天。她说:“当我能喘口气做自己时,反而更爱孩子和这个家。”
记得女儿三岁生日时,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抱着我的脖子说:“我想要妈妈每天都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做妈妈和做自己从来不是矛盾的——你活得舒展,孩子才能感受到幸福;你坚持自我,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不必纠结于“我是该陪孩子还是该做自己”,因为最好的育儿,就是让“妈妈”的身份和“自己”的热爱并肩同行。你不必完美,但你可以做一个快乐的妈妈;你不必牺牲所有,但你可以做一个懂得平衡的妈妈。毕竟,孩子终会长大,而那个一直陪着你的“自己”,才是你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