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演讲,跟大伙讲讲。
讲述者Awele Makeba用她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和叙述,带我们回到了1955年,见证了一位15岁黑人少女Claudette Colvin的勇敢瞬间。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民权运动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勇气和“被遗忘的英雄”的故事。
当我们提起美国民权运动,提起那场著名的“蒙哥马利公车抵制运动”时,所有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名字: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

那位在公交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的勇敢女性,被誉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她的雕像伫立在国会大厦,她的名字被写进了每一本历史教科书。
但鲜有人知的是,早在罗莎·帕克斯那次著名的拒绝之前9个月,就已经有一个人,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条公交线路上,做出了同样惊天动地的举动。
只不过,她不是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女性,而是一个年仅15岁的黑人少女。
她的名字,叫克劳德特·科尔文(Claudette Colvin)。
那一天的“如果”那是1955年3月2日。15岁的克劳德特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她坐在公交车的“有色人种区”里,靠着窗,看着窗外流动的风景。
随着车上的人越来越多,白人区的座位坐满了。司机大声喊道:“把那几个座位让出来!”
按照当时的“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这不仅仅是一个要求,更是一道命令。前排的几个黑人乘客顺从地站了起来,给白人腾出了位置。
但克劳德特没有动。
坐在她旁边的一位孕妇也没有动。
司机停下车,威胁要叫警察。那个瞬间,克劳德特的脑海里在想什么?
也许她在想她的老师教给她的那些东西: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独立宣言。老师曾问过他们:“你是谁?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也许她在想那个著名的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
当警察冲上车,粗暴地把那位孕妇赶下去,然后对着她说:“你也得起来”时,这个15岁的女孩,用一种超越了年龄的坚定,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
“我付了车费。这是我的宪法权利。”
警察没有跟她讲道理。他们把她拖下车,戴上手铐,像对待罪犯一样把她塞进了警车的后座。
那一年,她才15岁。

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英雄时刻。但为什么,最终成为民权运动符号的,是罗莎·帕克斯,而不是克劳德特·科尔文?
原因既现实又残酷。
当时的民权运动领袖们认为,克劳德特并不适合做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她太年轻,不够稳重;她的家庭背景不够“体面”;更有传言说她在被捕时反抗激烈,甚至怀有身孕(事实上那是之后发生的事)。
相比之下,42岁的罗莎·帕克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裁缝,是NAACP(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秘书,她成熟、端庄、无可挑剔。
于是,历史选择了罗莎·帕克斯。而那个率先点燃火种的15岁少女,就这样被悄悄地“雪藏”了。
被遗忘的遗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克劳德特的故事就此结束。
一年后,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邦法院案件Browder v. Gayle中,克劳德特作为明星证人出庭作证 。正是这个案件,最终从法律上推翻了阿拉巴马州的公车种族隔离制度。
如果说罗莎·帕克斯是那场运动的“面孔”,那么克劳德特·科尔文,就是那场运动被隐藏的“脊梁”。
勇气,不分年龄今天,当我们重新讲起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否认罗莎·帕克斯的伟大,而是为了补全那块缺失的历史拼图。
它告诉我们,勇气并不总是穿着光鲜亮丽的外衣,也不总是来自那些完美的英雄。
勇气,有时就来自一个普普通通的15岁女孩,来自她在面对不公时,那一瞬间的本能反抗,来自她那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
“我付了车费,这是我的权利。”
正如演讲者Awele Makeba所说,我们讲述这些故事,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你不需要等到长大,不需要等到完美,你现在,此时此刻,就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