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脑梗都好了,喝点酒怎么了?”这是不少脑梗患者的真实想法。尤其一到年底聚会多、节气寒冷的当下,酒桌上“劝一口”“喝一点”的声音总是绕不开。

可你知道吗?对于得过脑梗的人来说,有时候那“一口酒”,可能就是引爆第二次脑梗的导火索。不少医生在门诊中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例:病人刚恢复没多久,喝了两杯啤酒,结果第二天突然昏迷。
很多人以为“酒精只是伤肝”,但事实是:酒精对血管的伤害,远比你想象得深。特别是脑血管,它不像大动脉那样粗壮,而像毛细管一样细腻,稍一刺激,就可能堵塞、破裂。
你看着他脸色红润、话多情绪好,实际上血压可能已经悄悄飙上来了;你以为他“酒量还行”,其实血管已经在酒精刺激下收缩变窄,血栓正在形成。
这不是吓人,而是医生的真实观察。脑梗之后,身体本就脆弱,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凝血功能异常,这些都是“再梗”的高危因素,而酒精,恰好会一一加重。

从西医角度看,酒精进入血液后,会短时间内升高血压、加快心率、促进血小板聚集,也就是说,更容易形成血栓。而脑梗,最怕的就是血栓堵住大脑的“供血管道”。
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在康复初期饮酒,其再次脑梗的风险比完全戒酒者高出约42%。尤其在寒冬季节,气温骤降,本就容易引发血管收缩,再加上酒精刺激,无异于“火上浇油”。
而且酒精代谢过程会产生乙醛,这是一种对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头晕、意识混乱、判断力下降等症状,这些在脑梗恢复期尤其危险。
很多人把“喝点酒活血”当成保健方式,甚至听说“红酒对心脑血管好”,于是放心大胆喝。可医生要提醒你:这些说法并不适用于曾经得过脑梗的人。

脑梗恢复期,人体的“血管修复机制”就像刚补好的墙,一点点外力都可能让它再次崩塌。
中医也早有记载,“酒为辛热之品,动血耗气,助火生风。”意思是,酒精容易助长体内的“风邪”,而“风”在中医里正是“中风”的核心病因,即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医生总结,脑梗后喝酒,最常引发以下6种并发症:
一是再发脑梗;血液黏稠、血压失控,容易血栓再次形成。
二是高血压急症;酒精可使血压短时间升高,诱发高压危象。
三是心律不齐;酒精刺激交感神经,可能引起房颤、心悸。

四是胃出血;脑梗患者常需服药,酒精与抗凝药物同服,易致胃黏膜受损。
五是肝肾负担加重;酒精代谢需肝脏解毒,脑梗患者多有慢性病,器官负担本就偏重。
六是情绪波动大;饮酒后易激动、失控,诱发脑动脉痉挛,甚至引发癫痫样发作。
这些并发症,不是听起来吓人,而是临床中实实在在的案例。医生在急诊中常见“喝完酒突发脑梗、失语、偏瘫”的患者,很多人都是“以为没事,偶尔喝点”。
所以,医生才会说:“不是不能喝一点,而是一滴都不能沾。”
当然,也有朋友会问:“那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能碰?”

这就要因人而异了。如果脑梗发作后已经稳定5年以上,身体无其他并发症,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得很好,在医生评估下,偶尔小酌也许可以。
但前提是:必须获得医生明确许可,不能自作主张。
那么,脑梗患者如何在聚会、节假日里“稳住健康”?
第一,不喝就是不喝。可以以药物禁忌为由,或医生建议为由,拒绝劝酒。不要怕尴尬,健康比面子重要。
第二,准备“替代饮品”。比如温水、淡茶、无糖饮料,既有参与感,又避免误伤身体。
第三,避免饭前喝酒。空腹时酒精吸收更快,对脑部刺激更强。

第四,注意保暖防寒。冬季血管易收缩,特别是头颈部和四肢要注意保温。
第五,坚持规律服药。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药不能间断,饮酒可能干扰药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第六,适度活动,不久坐不熬夜。过节期间,休息、走动要平衡,保持血液循环顺畅。
中医讲究“调养为先”,脑梗之后的身体,就像一棵曾经受伤的大树,需要阳光、雨露、修剪,但最怕风雨刺激。酒,就像那阵突如其来的冷风,可能让它再次断裂。
而西医则强调“风险控制”,酒精是脑血管病已知的高危因素,不摄入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养生这件事,从来不是靠“补”出来的,而是靠“戒”出来的。
脑梗之后,真正的“补”,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锻炼、情绪稳定,而不是靠一杯酒“舒筋活血”。

如果你身边有得过脑梗的家人、亲友,请记住这一句话:
“不是医生小题大做,而是你的身体经不起下一次意外。”
真正的健康,是在热闹中守住底线,在自由中懂得节制。
一杯酒的遗憾,可能就是一生的代价。
健康,不是压抑,而是懂得选择。
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S]. 北京: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 2024.[2]李志刚,王荣,刘玉梅,等. 酒精摄入与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5, 51(3): 217-221.[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S].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