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们走错了歪路!”让我军头疼的四位国军将领,各个狡猾如狐…
解放战争的硝烟散尽已数十载,一个问题始终引人深思:坐拥百万兵力、配备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为何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便一溃千里,最终退守台湾?
关于这个问题,经典剧集《亮剑》里的国军将领常乃超,曾有一段入木三分的点评:国民党阵营里,不少战略部署堪称天才构想,可落到执行层面,却总会被庸碌之辈搅得一塌糊涂。
深究其根本,即便国民党军队有着看似强大的硬件支撑,但其核心症结在于“用人失当”,这一点与我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1946年,蒋介石派遣自己极为器重的“天子门生”胡宗南,率领数十万大军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
令人瞠目的是,这支装备精良的大军,却被我军数万兵力耍得团团转,始终找不到真正的作战目标。
毛主席与彭德怀谈及此事时,看法不谋而合,言语中满是不屑:“胡宗南的本事,顶多也就配当个团长。”
在整个国民党将领群体中,能真正被我军高级将领认可的,可谓凤毛麟角。
但凡事皆有例外,国军中有四位将领,不仅曾在正面战场给我军造成重创,更赢得了我军名将的高度评价,成为解放战争中令我方颇为棘手的对手。
这四位让我军倍感头疼的国军将领究竟是谁?他们在战场上如何与我军周旋?最终又迎来了怎样的人生结局?
第一位,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在我军将领序列中,林彪堪称“战神”级别的人物。
他凭借超凡的军事天赋,将数万散兵游勇打造成百万雄师,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路征战至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这样的战绩纵观古今都极为罕见。
就连毛主席,也对林彪的军事才能赞赏有加。
可即便强如林彪,在战场上也有让他忌惮的对手。
与这位国军将领的三次正面交锋中,林彪竟然有两次未能占到丝毫便宜,这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是极为少见的情况。
解放战争结束后,林彪与毛主席谈及此人时,都一致认为他是“国民党所有军阀中最为狡猾的一个”。
这位能同时得到毛主席和林彪认可的国军将领,便是有着“小诸葛”美誉的桂系核心人物白崇禧。
20世纪20年代,白崇禧与李宗仁携手合作,共同掌控了广西地区,成为广西近代史上最后一任军阀。
两人分工明确,李宗仁专注于地方政务管理,白崇禧则全力执掌军事力量,在民国历史上并称为“李白”组合。
在二人的苦心经营下,桂系军阀的实力不断壮大,一度成为仅次于蒋介石中央政府的强大势力。
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桂系军阀虽不敌蒋介石的中央军遭遇溃败,但李宗仁与白崇禧凭借深厚的根基,依然保留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此后,桂系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着“听调不听宣”的独立姿态,即便蒋介石也对这股势力无可奈何,始终无法彻底掌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之际,李宗仁与白崇禧以民族大义为重,决定服从蒋介石的统一调遣,投身抗日战场。
由二人参与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都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将士奋勇杀敌,取得了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而武汉会战则成功阻滞了日军的进攻势头,迫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就连凶残的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国军将领中的人才,首推李宗仁与白崇禧二人。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白崇禧再次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在东北战局的初期阶段,白崇禧与杜聿明共同负责战场指挥,这也成为他与林彪的首次正面交锋。
当时,国民党军队凭借兵力和装备优势步步紧逼,林彪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存有生力量,一度采取“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被动战略,东北战场的主动权暂时掌握在国军手中。
直到杜聿明与白崇禧相继撤离东北战场后,我军才逐渐扭转战局,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白崇禧与林彪的第二次正面较量,发生在林彪率领第四野战军渡过长江,发起衡宝战役期间。
彼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局势岌岌可危,蒋介石只能寄希望于白崇禧收拾残局,阻挡我军的进攻步伐。
然而,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林彪,都没料到白崇禧能创造奇迹——他将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桂系的残兵败将重新整合,在青草坪一战中成功阻挡了第四野战军的凌厉攻势。
这一战,也是第四野战军渡过长江后少有的失利战役。
青草坪战役的失利,让林彪彻底正视了白崇禧这个狡猾的对手。
随后,林彪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命令第四野战军兵分东西两路向广西进军,形成包抄之势,彻底切断了白崇禧部队撤回广西的退路。
在我军的严密部署下,白崇禧的部队陷入绝境,我军最终取得了衡宝战役的胜利。
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大陆局势已定。
白崇禧不顾李宗仁的再三劝阻,执意前往台湾准备组阁。
抵达台湾后,白崇禧彻底失去了军权,被蒋介石严密监视,晚年生活备受压抑。
1966年,白崇禧在台湾神秘去世,终年73岁,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
第二位,被称作“杂牌将军”的黄百韬。
如果说白崇禧是让林彪颇为忌惮的对手,那么让我军另一位“军神”粟裕倍感头疼的,便是国军阵营中的“杂牌将军”黄百韬。
黄百韬的出身在国军将领中显得十分特殊,他既非军阀世家出身,也没有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这在讲究派系和出身的国民党军队中,注定了他的晋升之路充满坎坷。
早年,黄百韬曾效力于有“狗肉将军”之称的山东军阀张宗昌,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黄百韬在战场上表现勇猛,曾凭借一己之力顽强抵抗蒋介石的北伐部队,这份悍勇让蒋介石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年轻军官。
1928年,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黄百韬所部被收编进中央军序列。
不过,由于非嫡系出身,蒋介石始终没有真正信任黄百韬,仅授予他国军第41师第123旅旅长的职务,与那些黄埔嫡系或军阀出身的将领相比,职位明显偏低。
但黄百韬并未因此消沉,他对军人职业有着极强的责任感,秉持着“做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即便职位不高,也始终恪尽职守,在岗位上默默耕耘。
尽管常被同僚嘲讽为“杂牌将军”,他却从未在意这些虚名,一心扑在军队训练和作战指挥上。
1932年的瓦庙集战役中,黄百韬遭遇红军的重重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率领部队坚守了七天七夜,始终没有放弃抵抗,也从未有过投降的念头。
最终,国军援兵及时赶到,黄百韬率领残部配合援兵发起反击,迫使红军撤退。
这一战,也成为国民党军队中为数不多成功运用“中心开花”战术的经典案例。
抗日战争期间,黄百韬被调往缅甸远征军,隶属于邱清泉、孙立人麾下。
在远征军服役期间,黄百韬以治军严格闻名,为了整肃军纪,他不惜得罪前来支援的美国顾问。
当时,部分美国士兵军纪涣散,肆意违反军规,黄百韬得知后当即下令严惩。
美国顾问对此极为不满,将状告到了蒋介石的国防部,要求严肃处理黄百韬。
蒋介石深知黄百韬性格耿直、认死理的“轴脾气”,也明白他是为了维护军队纪律,只好哭笑不得地给予黄百韬象征性的处罚,以此安抚美国方面的情绪。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前线战事吃紧,急需有能力的将领领兵作战,一直表现出色的黄百韬终于获得了重用。
他先后参与了苏北攻坚战和济南战役,在战场上,黄百韬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即便遭遇失利也从不气馁,屡败屡战,被同僚戏称为“国军中的老黄牛”。
即便如此,黄百韬对抗解放军的决心从未动摇,始终抱着死战到底的态度。
1948年,淮海战役拉开序幕,黄百韬奉命驻守徐蚌会战的关键据点——碾庄。
这里是国民党军队重要的补给枢纽和战略要地,一旦失守,整个徐蚌战场的局势将彻底逆转。
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对碾庄发起了猛烈进攻,将黄百韬所部层层包围。
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黄百韬采取“乌龟战术”,凭借碾庄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近一个月的时间。
期间,我军多次向黄百韬喊话,劝其放下武器投降,都遭到了他的拒绝。
黄百韬曾对身边的部下说:“我年纪大了,身体又多病,要是成了俘虏,既走不动路,也丢不起这个人。我要是战死了,至少能让世人知道,国民党中还有忠心耿耿的人,或许能让那些醉生梦死的同胞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1948年11月22日,碾庄最终被我军攻破,黄百韬在突围过程中兵败身亡。
黄百韬所部的覆灭,彻底扭转了淮海战役的敌我兵力对比,成为整场战役的重要转折点。
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回忆起这场惨烈的碾庄攻坚战时,曾感慨地说道:“如果黄百韬手中的兵力能和我军相当,我不一定能在碾庄打赢他!”
这番话,既是对黄百韬军事能力的认可,也足见这场战役的艰难程度。
第三位,有着“狡狐”之称的胡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