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随着电商、外卖、社交、工作等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公民信息泄露的问题。10月28日,杨浦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0年以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案件办理情况,并发布相关案例。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杨浦区检察院共受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审查逮捕案件19件20人,起诉案件34件44人。随着对侵犯个人信息类犯罪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对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杨浦区此类案件的总体数量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犯罪方法更加新颖,犯罪分子利用了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利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聊天APP、网络邮箱等途径买卖公民个人信息。
今年2月,某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吴某通过境外社交平台下载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文件,储存在其持有的移动硬盘中,并将上述下载渠道提供给他人。经鉴定,吴某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1亿余条。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吴某依法提起公诉。
杨浦区检察院介绍,大部分案件涉及公民信息的数量超过1万条,案件中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除了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微信号、QQ号、住址等常见的信息外,还包括职务信息、车辆信息、理财信息等,甚至有些是特定身份群体的信息,如医生的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岗位等信息。不法分子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后,向多人重复提供或售卖,谋取丰厚的利益。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犯罪手段隐蔽难以侦查、企业行业监管存在漏洞、涉案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等特点,杨浦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入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司法保护力度。
一方面,充分发挥检察合力,对于涉及不特定公共群体利益的侵犯公民信息案件,由刑检部门将线索移送公益诉讼部门。对于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刑检部门及时将线索移送行政检察部门。
另一方面,强化对从事相关信息行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例如电信从业人员、房地产相关人员、快递行业等特定人群,普及涉公民信息犯罪法律知识;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设备的打击力度,加大对信息源头的追查和打击,实现源头治理。对于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电商平台或其他主体,要对数据库信息定期进行自查和漏洞修补,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要妥善处理,防止员工因职务便利泄露、毁损、丢失公民个人信息。
头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杨浦区检察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