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6-12月龄时,常会突然变得“黏人”——见到陌生人就往妈妈怀里躲,甚至被熟悉的人抱也会哭闹,这并非“胆小”或“不听话”,而是大脑发育进入“陌生人焦虑”阶段的正常表现。此时宝宝已能区分“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这种“认生”本质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家长无需焦虑,更不必强迫宝宝“勇敢”,而是要用温柔陪伴为其筑起安全屏障。

日常互动中,可通过“渐进式社交”降低宝宝的警惕。比如邀请亲友到家中做客时,先让对方保持2米距离,用温和的语气与宝宝说话,递上宝宝熟悉的玩具;待宝宝停止哭泣、表现出好奇时,再慢慢缩短距离,但切勿直接伸手抱起。若宝宝抗拒,妈妈可抱着宝宝一起与对方互动,用“这是王阿姨,她给宝宝带了一个会唱歌的小熊”等具体描述,帮助宝宝建立“陌生人-安全事物”的关联记忆。有妈妈分享经验:“我会让亲友先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用丝巾遮住脸再突然出现,这种有趣的互动能让宝宝放松警惕。”

外出社交时,选择宝宝熟悉的环境能减少焦虑。比如常去的公园、亲子游泳馆,或提前带宝宝熟悉活动场所,让其对环境产生安全感。若遇到陌生小朋友,可先引导宝宝观察对方玩耍,再尝试用玩具交换、共同推球等方式自然互动,避免突然将宝宝推到他人面前。当宝宝表现出害羞时,妈妈可用轻松的语气说:“宝宝现在有点害羞,像小蜗牛一样慢慢探出头呢,等准备好就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啦!”这种接纳的态度能让宝宝明白“害羞是正常的,妈妈不会责怪我”。

认生期是宝宝社交能力的“萌芽阶段”,家长的耐心引导比急于求成更重要。避免给宝宝贴“胆小”“内向”的标签,更不要当众说教“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些都会强化宝宝的负面认知。当宝宝勇敢与陌生人互动时,及时给予具体表扬:“宝宝刚才主动和叔叔挥手了,真是个有礼貌的小天使!”正向强化能帮宝宝建立“社交=快乐”的积极联想。待宝宝大脑发育更成熟(通常18月龄后),这种“认生”行为会自然缓解,而早期积累的安全感与社交经验,将成为其未来自信社交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