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赶上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同胞盼统一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可蒋万安不一样,他是蒋家第四代里唯一从政的国民党重要人物,这次又用行动表明了不想统一的态度。

再看国民党里现在势头正盛的郑丽文,她之前说过愿意去大陆访问100次,但把她所有话凑一块儿看,压根没提过“两岸统一”这事儿。
这么看,国民党一直玩的“模糊套路”还在继续,与其把统一的希望放在蒋万安、郑丽文这些人身上,倒不如指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更靠谱。

新上任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11月1日接替朱立伦后,立刻打出了“重返深蓝”的响亮旗号,她摆出的姿态,确实比马英九、朱立伦都要热情得多,甚至曾高调表态,只要需要她愿意访问大陆100次。
这种积极的表态,迅速为她赢得了深蓝群体和大陆方面的初步信任,她似乎在用行动证明,自己才是那个能与大陆坦诚沟通的人。

可是细看她的就职演说,却能发现其中的玄机,通篇演说,她慷慨激昂地强调要对抗民进党、重振台湾经济、维护两岸的和平,每一个词都说得掷地有声。
唯独“两岸统一”这四个字,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她所谋求的核心诉求,似乎只是“和平”与“交流”,而非那个最终的统一目标,这种“选择性失语”,让人不禁心生疑窦。

更让人玩味的是,就在这场本应凝聚共识的演说结尾,她脱口而出的“国家”一词,瞬间引爆了“一边一国”的巨大争议,这种矛盾的言行,暴露出她“选择性深蓝”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政治投机。
她的策略,被解读为“只喊反独,不提促统”,嘴上喊着亲近,行动上却模糊不清,洪秀柱当年就曾劝告她,既然目标是统一,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去规划和迈进。

可惜,郑丽文选择了一条看似更讨巧,实际上更虚无的道路,她只想获得交流的红利,却不愿承担统一的责任。
与郑丽文的“口号式亲近”不同,被视为蒋家第四代、蒋介石曾孙的蒋万安,他的策略更加直接,也更加釜底抽薪,他不再玩弄模糊的文字游戏,而是试图从结构上切割“统一”的可能性。

作为台北市长,蒋万安主打“年轻、理性、中间路线”,并继承了马英九时代的“不统、不独、不武”基调,但他显然走得更远,将这一过程性策略,悄然变成了目标性策略。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反”政策,即将“反台独”与“反一国两制”并列,这一手操作,看似公允,实际上却不简单,它从根本上解构了“反独”与“促统”之间天然的逻辑联系,为“拒绝统一”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马上会强调更认同“台湾人”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微妙平衡,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政治算盘。
这种“结构性切割”的意图,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大陆以最高立法形式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时,这一宣示主权的法理行动,本是国民党历史叙事中的光荣一页。
蒋万安的回应却是:“中华民国有自己的光复节”,不仅如此,在10月25日纪念日当天,他刻意缺席了所有相关纪念活动,反而选择去参加一个生态博览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回避,而是在法理和历史上主动划清界限,他希望台湾能以“中华民国”的形式永远存在下去,不希望接受“一国两制”。
这态度跟他 2005 年的做法比起来,简直太讽刺了,当年他跟着父亲蒋孝严回大陆寻根,还把自己的姓从“章”改回了 “蒋”,现在却反过来拒绝统一。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蒋家后人所坚持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群众对他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蒋万安的行为被解读为“拒绝统一”、“背叛家族立场”,本质上与赖清德并无不同,只是包装得更为体面。

无论是郑丽文的“选择性失语”,还是蒋万安的“结构性切割”,都建立在一个早已过时的假设之上,那就是大陆会无限期地容忍这种“模糊战略”,可现实是,大陆的耐心正在快速减少。
那个可以靠模糊换取空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陆方面已经明确表态,“九二共识”是基础,但“和平统一”是目标,如果只谈前者不谈后者,那“九二共识”就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大陆的一系列行动,堪称“去模糊化”的组合拳,法理上,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就是为了精准打击蒋万安那种“各有各的节”的切割话术,从根本上压缩他操弄历史叙事的空间。
军事上,“联合利剑”、“海峡雷霆”等一系列军演的常态化,更是在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大陆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再陪着任何人玩“拖字诀”的游戏。

当国民党在“统一”这一核心议题上,既不能像洪秀柱那样提出“一中同表”的明确路线,又无法拿出任何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案时,它作为大陆对话对象的政治价值,正在被迅速清空。
继续回避统一,只会让国民党被视为“拖延统一”的障碍物,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任何障碍物最终的下场,都只有被冲刷和边缘化。

面对大陆日益清晰、坚定的战略决心,和岛内民进党“台独”路线的躁动,留给国民党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继续沉溺于这种无效的“回避症”,在“反独”和“拒统”之间玩弄平衡木,最终的结局,绝不是在两岸之间左右逢源,而是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被彻底抛弃和遗忘。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