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庸心要20讲》第3讲:"中"与"和"

中庸原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原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为心体:良知如镜

"未发之中",是心体本然状态。此时一念未生,情绪未起,万籁俱寂,心如明镜悬空,照物无遗。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良知非善非恶,超越对待,如如不动。它不是死寂的空无,而是生机勃勃的灵明。

认得此"中",方知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和为妙用:发皆中节

"已发之和",是心体自然发用。如镜照物,随缘应现,不增不减。王阳明言:"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当良知做主,喜怒哀乐自然中节,如琴弦调适,不急不缓。见父知孝,见兄知悌,皆是此心自然流露,不待安排。这是活泼泼的功夫,在日用常行中自然成就。

致中和:心上修,事上验

"致中和"不是两件事,而是良知的一体圆成。静时涵养未发之中,如镜磨尘;动时省察已发之和,如舟把舵。功夫只在"慎独"二字——人前时省察言行节度,独处时观照心念初动。王阳明在龙场静坐悟道,是体认未发;平叛安民时举措得当,是达成已发。动静一如,体用不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认得此心,便知"中"不是刻意把持,"和"不是勉强凑泊。“中”是天地万物的根基,是良知的本然状态——如明月在空,虽偶被浮云所蔽,其本体光明却不曾减损分毫。“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修心功夫不过是省察克治,扫除私欲,让“中“体自然发用,如云开月现,朗照乾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终究是此心廓然无滞,与天地万物相感相应的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