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说很愚蠢,更不用说大爆炸了,那个假设更愚蠢。 说起源,就代表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如果真存在一个“无”的话,“无”怎么可能变出“有”呢?能够变出“有”的“无”就不是“无”了,因为它还是“有”东西的,只要它“有”,它就不是起源。 用二元思维理解宇宙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但可以得到“有用”的答案。有局限性不一定总是坏事,因为局限的缘故,个体的生命才得以显现。关于这个道理,在《庄子》“天地篇”里有一段可以拿诺贝尔奖的精彩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也就是说,如果非要找个“起源”的话,那就是“一”了,但“一”绝不是逻辑的上限,也不是真正的起源,因为“起源”这个说法仅存在于二元思维中。而数学则展示了极为丰富的非二元的东西,数学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比如从零到一之间有无数个“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的逻辑存在。 能被具体呈现的数字都是人类对局限认知的妥协,而得出数字的公式更接近真理。 因此,1+1等于2也仅仅是特定前提下的结果,它必须确定什么是1,才能得出2。比如你不能说1个人加1头牛等于2个人或者2头牛,你“也”必须先对结果的属性做定义,然后才能求出具体的量。比如1个人加1头牛等于2个地球生命。这就是局限的有用性。 中国理学很强调“体”与“用”的关系,理学在宋代就已经很发达了。 宇宙就是“体”,你若“用”它,它就是有限的存在,就有所谓的起源。 如果承认“宇宙起源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描述,反而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宇宙。比如理解量子纠缠时可以这样来,假设你提出一个问题:“一万亿年以前的宇宙是什么样?”,注意,先不要假设宇宙没有那么长的历史。然后我会说“是你提问题时,我们所处的样子。”你又问“那一百万年前的宇宙什么样?”……我都会回答你“是你提问题时,我们所处的样子”。 这样回答是因为,你假设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你问过去是什么样,等于过去和现在产生了联系,也就是说,当你知道“过去”是什么样的时候,“过去”也看到了你——产生了量子纠缠,因此,“过去”也知道“现在”是什么样了。倘若你解除“过去”,“现在”就不复存在。解除“现在”,“过去”也不存在。量子纠缠也是这样。对量子的误解也许就是对时间的误解。 怎么解释“将来”呢?这取决于你在时间线的哪个位置,也就是你的观察点在哪里。 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二十年前是怎样的?”如果你远远超过二十岁,这很容易回答。 可是,问你明天会怎样,你如何回答?更不用说二十年后了。 问不足二十岁的人他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是怎样的,他如何回答? 其实都有答案,取决于你在哪里观察。如此一来,局限性就是很有用的东西。 让量子计算更加有效,前提是先设定任务的局限与范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