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被视为是“深蓝”代表的郑丽文上任主席位置后,众人都在议论两岸关系是否能朝着“统一”路线前进,但就在最近,郑丽文竟在德国媒体的专访中语出惊人。
可以说让所有人眼镜都碎了一地,要知道,赖清德和民进党想来就会避重就轻,他们从不敢把“以武谋独”、“武力保台”给挂在嘴边,他们的措辞一直以“以实力求和平”为幌子。

十月底的一场海外采访,让刚刚上任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再度成为焦点。她在《德国之声》的镜头前直言不讳地表示,国民党与民进党在“防卫决心”上并无本质区别,甚至公开承认“不排除使用武力来守护台湾安全”。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两岸舆论场激起千层浪。

长期以来,民进党虽实质推行“倚外谋独”“以武拒统”的路线,但在措辞上始终包装为“以实力维持和平”。他们不敢把“武力对抗”四个字说透,正是深知两岸军力悬殊,一旦摊牌,后果不堪设想。而郑丽文此次却直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把一向被蓝营藏在背后的“防卫底线”摆在了国际媒体面前。

更令人错愕的是,她在同一次采访中反复强调“和平”二字,声称希望两岸能够对话、避免冲突,甚至说“统一能让大家开心”。这种一边喊着和平,一边亮出武力的姿态,显得格外割裂。外界不禁质疑,这究竟是策略性的表态,还是立场本身的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言发生在大陆重要会议闭幕后不久。会议公报未再提及“和平统一”,引发各方解读。在此背景下,郑丽文的言论被不少人视为一种试探,甚至带有某种挑衅意味。尤其是在防务预算持续扩增、美军顾问频繁现身台湾的当下,她的“武力保台”说辞,更像是在向国际社会传递某种信号。

而她本人的政治处境也颇为微妙。刚当选主席不久,党内高层便上演“集体请辞”戏码,权力根基尚未稳固,便已面临被架空的风险。此前她曾高调主张降低军费、回归和平对话,可上任不到数周,立场急转直下,前后判若两人,令人唏嘘。

有人认为,她此举是为了在国民党内部站稳脚跟。近年来,蓝营基层普遍被贴上“亲中软弱”的标签,民进党借此不断施压。郑丽文或许正是想通过强硬表态,拉拢那些担忧安全、反感“投降论”的中间与浅蓝选民,重塑国民党的“防卫正当性”。

也有分析指出,她的发言更像是说给美国听的。潜台词或许是:“我们虽主张与大陆沟通,但绝非没有底线,关键时刻也能扛住压力。”这种“对内谈和平、对外秀肌肉”的双面叙事,虽显精巧,却也充满风险。既想维持对话空间,又想展示防卫意志,最终可能两头不讨好。

岛内舆论已出现明显撕裂。深蓝支持者感到被背叛,认为她背离了国民党一贯主张的“九二共识”与和平路线。而部分中间选民则质疑,既然都讲和平,为何又要强调武力?这种矛盾修辞,反而削弱了其政治可信度。

事实上,郑丽文从未真正主张统一。她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文化,也曾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但她所坚持的,依然是“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维持论。这与国民党过去几十年的基调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更加灵活,甚至带有某种话术上的“闪转腾挪”。

大陆方面对此早有定调。国台办多次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顽固分子,而非广大台湾同胞。同时,也呼吁两岸同胞共同反对分裂,推动统一进程。但现实是,岛内主流政治力量中,已鲜有人敢于正面谈论统一。

郑丽文的出现,或许让一些人看到了“敢说话”的希望,但她所代表的,终究仍是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妥协与摇摆。她不怕被绿营抹红,却也不敢真正突破框架。她的言论,更像是在各方压力下的一次平衡术表演。

归根结底,和平不会从天而降,统一也不会靠口号实现。岛内政治人物的每一次表态,都夹杂着选票、派系与外部势力的角力。我们不必对其释放的所谓“善意”抱有过高期待,更不应被表面的和平辞令所迷惑。

真正的和平,建立在实力与决心的基础之上。统一的道路,终究要靠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