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40%,是人体中的关键蛋白质。它如同支撑皮肤的“钢筋网”,在组织器官中起到维持形态、修复损伤的重要作用。然而,岁月犹如一把“剪刀”。20岁后,人体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大约每10年降低7%。随着自主合成能力减缓,体内的胶原蛋白不断流失,直接导致皮肤松弛、皱纹等衰老迹象。如何高效、安全地从体外补充或促进体内合成胶原蛋白,成为科学与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以其生物相容性高、病毒风险低、可精准定制等优势,成为突破传统动物源胶原局限的新方向。而在这场技术竞赛中,一批中国企业已站上全球舞台。今天就为大家盘点几家在重组胶原蛋白研发上实力出众的“顶流”企业。
丸美生物:全链路自研的胶原大厂
作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研发标杆”,丸美生物以全链条创新实力领跑行业,是首个实现全种胶原、全类蛋白、全自研自产自迭代的胶原大厂。手握4项“首个”纪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品行业标准的主编者;全球首个通过自研迭代毕赤酵母发酵系统表达高活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美妆品牌;全球首个使用翻译暂停技术进行高活性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的美妆品牌;全球首个通过Alphafold验证重组胶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结构的美妆品牌。

核心技术突破行业痛点:2020年,丸美生物推出独家专利成分“I型+III型+C-Pro扣环”嵌合型全人源胶原蛋白,结合翻译暂停专利技术和毕赤酵母发酵系统,实现重组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稳定表达,活性与人体同源度达100%,攻克传统胶原蛋白吸收率低、易失活的难题,也令重组胶原蛋白自此跻身与玻色因、胜肽、A醇并列的“抗衰巨头”阵营。
技术进化并未止步。2024年,丸美再次实现跨越,通过对毕赤酵母底盘细胞的深度改造,成功推出双胶原2.0,不仅突破121℃热稳定性极限,更能自组装形成更高级的纤维网络。这项全球领先的成果于2025年荣获IFSCC首个授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奖,标志着中国重组胶原蛋白技术正式站上世界舞台。
研发体系全面且权威:构建“产学研医检”全链路生物科技研发体系,2024年牵头成立“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2025年斩获重组功能蛋白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资质,研发实力与产业布局获权威认可。

专利与资源储备雄厚:已建成全部28种胶原蛋白亚型全长基因序列基因库及对应酵母表达细胞库,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75项,其中重组功能蛋白相关专利47项,覆盖多个前沿领域。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3年-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丸美生物研发投入分别达4422.79万、5443.71万、6278.88万,三年复合增长率19.3%,远超营收增速,彰显对核心技术攻坚的决心。
产品表现印证实力:小金针次抛2024年全年线上GMV高达3.5亿元,胶原小金针面霜上市首月GMV破千万,2025年推出的“小金针超级面膜”实现十大胶原蛋白一次性注入,随着其“速嘭、速弹、速焕亮”的功效持续占领消费者心智,正迅速崛起成为丸美全新的明星级大单品。

锦波生物:原始创新的技术壁垒构筑者
锦波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始创新”,在技术根源上占据优势。
手握顶级行业认证:持有三张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医疗器械证,该认证为最高监管级别,审批严格,直接印证产品的高安全性与有效性,构筑起极高技术壁垒。
研发潜力持续释放:近期投产智能化车间,同步构建人源化胶原蛋白FAST数据库,为后续技术迭代奠定基础。

巨子生物:产业化与商业化的标杆企业
巨子生物以“规模+商业”双轮驱动,将研发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价值。
产能全球领先:拥有全球最大的重组胶原蛋白年产能,技术经过大规模生产验证,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渠道变现能力强劲:通过旗下可复美等知名品牌,搭建强大市场渠道,实现研发成果快速落地,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良性闭环。

华熙生物:平台型巨头的跨界黑马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龙头,华熙生物凭借平台优势跨界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资源整合能力突出:依托庞大的合成生物中试平台,复制生物活性物领域的研发与生产经验,降低跨界试错成本。
综合优势显著:坐拥雄厚资本、成熟全球销售网络和强大技术整合能力,长期发展潜力十足。

福瑞达:细分技术的前沿探索者
福瑞达聚焦应用端创新,以独特技术解决行业痛点。
独创穿膜技术:旗下珂谧品牌的“穿膜胶原”技术,通过链接穿膜肽,大幅提升大分子胶原蛋白在皮肤深层的渗透率,破解透皮吸收难题。
引领应用方向:为重组胶原蛋白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路径,是行业应用端创新的重要代表。

在胶原蛋白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上,丸美生物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长期主义技术派”代表之一。它凭借其“全链自研”的研发体系、持续加码的科研投入、覆盖全类蛋白的专利布局,以及高效转化的产品实力,恰好印证了“以研发驱动产品,以技术构建壁垒”的国货发展新路径。这也足以证明国货美妆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营销手段的铺排,转而聚焦研发深耕,不断创新成分配方与技术平台。这也正是国货品牌发挥自身优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