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放着好好的沿海大城市不待,非要砸锅卖铁耗资50亿,把首都迁到深山老林里,结果20年过去了,新首都都快成“鬼城”了。这就是缅甸和它的新首都内比都的真实故事。
2005年11月,缅甸的民众一觉醒来发现了个惊天大新闻:政府宣布要把首都从繁华的仰光迁到北部一个叫彬马纳的小地方,还改了个新名字叫"内比都"。

这事儿在当时可把缅甸人给整懵了。老百姓们面面相觑:"这什么鸟不拉屎的地,从来没听说过!"
住在仰光的人更是欲哭无泪:"怎么睡了一觉,首都就没了?"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就在宣布迁都的第二天早上,仰光街头突然出现了浩浩荡荡的卡车长龙,拉着政府官员和重要文件,头也不回地一路向北驶去。这阵仗,就跟电影里的末日大逃亡似的。
其实,缅甸政府为了这次迁都,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偷偷准备了。他们请来二十多个建筑公司,在荒山野岭里大兴土木,前前后后砸进去了四五十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2005年的四五十亿啊,放在今天得翻好几倍。
政府当时特别乐观,觉得新首都一建成,肯定会有大批人口涌入,内比都很快就能取代仰光,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他们完全是按照超级城市的规模来规划的——占地7000多平方公里,是伦敦的4倍,纽约的6倍!
结果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今20年过去了,内比都确实建得挺像样:政府大楼气派非凡,国际机场、会展中心、大型体育场一应俱全,还有高档酒店、国际学校、高尔夫球场,该有的都有了。
可就是没人来住!
现在的内比都,常住人口只有129万左右,跟当初设想的超级城市差得太远。白天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双向20车道的超级马路空旷得能在上面开飞机。

有外国游客去那里旅游后形容:"这哪是首都啊,分明就是个'鬼城'!"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首都,条件应该不错啊,为啥缅甸人都不愿意去呢?
这事儿得从两方面说。
首先,刚开始的时候,内比都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别说跟仰光比了,就跟普通农村差不多。迁都初期,那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带个手机进去就跟砖头一样。直到2009年,内比都才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业机会太少。虽然政府砸了很多钱搞基建,但内比都的经济总量还是被仰光远远甩在后面。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为什么要放弃在仰光的工作和生活,跑到一个"鬼城"去重新开始呢?
缅甸政府为了吸引人口也是绞尽脑汁,甚至在内比都仿造仰光的地标建筑大金塔,建了个"内比都大金塔"。但老百姓不买账啊,都觉得这个新建的塔少了那份历史底蕴,就像山寨货一样。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既然这么折腾,为啥缅甸政府非要迁都呢?
这里面的原因可就复杂了,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缅甸。当时缅甸的首都在中部的曼德勒,英国人觉得这个位置太靠内陆,不方便做海上贸易,于是大手一挥,把首府迁到了沿海的仰光。
这个决定确实方便了英国人的贸易,但却埋下了祸根。英国佬把缅甸分成了"上缅甸"和"下缅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时间一长,远离仰光的北部地区就开始"野蛮生长",各种少数民族武装占山为王,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等到缅甸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北部的克钦邦、掸邦等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而仰光远在南方,想要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迁都就成了无奈之举——把首都搬到中部的内比都,更方便管理北部那些不听话的军阀。
除了内部问题,外部威胁也是个重要因素。
缅甸跟美国的关系一直很微妙。1948年缅甸独立后,跟美国有过一段"蜜月期",美国还给缅甸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但1962年缅甸军政府上台后,两国关系就急转直下。美国开始制裁缅甸,小布什总统甚至把缅甸列为"暴政前哨国家"。
眼看着美国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缅甸军政府心里直打鼓:万一美国打过来怎么办?仰光是个沿海城市,美军舰船一轮齐射,政府就得玩完。

而内比都位于内陆山区,丛林密布,易守难攻,战略纵深好得多。于是,迁都就成了军政府的"保命之策"。
另外,仰光位于地震带上,还面临海啸威胁。虽然内比都也在断裂带上,但至少不用担心海啸。
如今,20年过去了,内比都依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繁荣,而美国也始终没有打过来。这场耗资巨大的迁都行动,看起来确实有点"自作多情"的感觉。
这就好比《流浪地球》里的情节:人类费尽千辛万苦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结果回头一看,太阳根本没事儿,大家都白忙活了。
现在的内比都,夜晚的灯光依然稀疏,宽阔的马路上车辆稀少。迁都20年后,缅甸的局势依然复杂,北部的民族武装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至于这场耗资50亿美元的迁都行动到底是妙棋还是昏招,可能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