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的条约,如今赢麻了

100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突然邀请中国签署一项协议,于是,北洋政府随手就与法国将签署了,在当时看来,这或许

100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突然邀请中国签署一项协议,于是,北洋政府随手就与法国将签署了,在当时看来,这或许只是北洋政府的无奈之举。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协议,竟然在百年后为中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真是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啊!如今中国赢麻了!

一份不起眼的条约

1918年当时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赢的国家英、法、美、日本,在巴黎召开大会,核心就一件事:分战败国的好处,重新划分世界地盘。

中国那时候也是“战胜国”,便想着派代表去把德国之前占咱山东的那些特权要回来。

可结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英、法、美这些大国根本没把中国当回事,反而早跟日本私下勾好了,还跟英、法签了秘密协议,要帮日本拿山东的权益。

美国一开始装模作样帮中国说两句,后来也妥协了,最后大会直接拍板:把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特权,全转给日本!

到1925年,法国再次邀请中国签一份关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条约。

负责这事的外交总长还是去巴黎谈判的陆徵祥,这回他作为中国代表去。

可他看着这份远在北极的条约,心里犯了嘀咕:这岛离中国十万八千里,冰天雪地的,既不能种地又不能住人,签这玩意儿有啥用?

但法国人的面子不能不给,而且条约里没说要中国出钱出兵,只是让在名单上签个字,承认挪威对这岛的主权。

当然作为交换,中国能和其他列强一样,在岛上自由搞科研、做生意、挖矿。

于是陆徵祥当场就在在批文上写了“可签”,底下人很快办完了手续。

就这样,中国成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第九个缔约国。

签完之后,这份文件被随手扔进了外交部的档案柜,连当时的《京报》都没登一句。毕竟那会儿北洋政府连北平的安稳都快保不住了,谁有空惦记北极的荒岛?

沉睡66年

直到1991年,中国极地科学家高登义去参与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考察结束时,叶新教授赠送给他一本《北极指南》,并神秘地说:“或许这本书对你有用。”

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话的意思,回去路上闲得没事翻资料时,突然看到一份《斯瓦尔巴条约》的文献。

他本来想随手翻过去,可“CHINE(中国)”竟然出现在了缔约国名单里!

高登义当时就激动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回国后第一时间将此事汇报给中科院,中科院迅速组织专家研究,并与外交部取得联系,终于在1925年的外交档案中,找到了那份盖着北洋政府印章的《斯瓦尔巴条约》原件。

原来,自从北洋政府倒台后,这份条约跟着档案一起辗转到了南京国民政府。

可那会儿要么打内战,要么抗日本,谁也没心思翻旧档案。抗战期间,南京的档案丢了不少,这份关于北极的条约能保存下来,纯属运气。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又被转到北京的图书馆封存。

一晃几十年过去,别说普通人,就连外交部的工作人员,都没几个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份北极条约。

但好在尽管纸张泛黄、字迹有些褪色,但条约内容清晰可辨,白纸黑字明确了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合法权益。

这些年北极已经成了香饽饽,列强要么抢资源,要么搞科研,想挤进去比登天还难。

而中国凭着这纸百年前的条约,直接拿到了“免排队”的资格。

但有了条约这张“门票”还不够,得有能力“进门”才行。

北洋政府签完条约没法用,因为那会儿中国连艘能去北极的船都没有,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慢慢上来了,才有底气兑现这份百年权益。

黄河站落地

1999年,中国第一次组织北极科考队,借着《斯瓦尔巴条约》的规定,顺顺利利进入了斯瓦尔巴群岛区域。

这趟科考让大伙儿更坚定了想法:必须在北极建个“家”,不然科研没法搞。

经过5年筹备,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终于在新奥尔松建成了,成为全球第八个在斯瓦尔巴群岛设立科考站的国家。

这个站不大,也就500平米,最多能住20多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极光观测仪、大气探测器、生态采样设备样样都有。

从这天起,中国在北极终于有了常驻的科研基地,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蹭场地”了。

更重要的是,到2024年,黄河站已经运营了20年,不仅搞了250多个科研项目,接待了660多位科学家,还升级成了国家级的“北极黄河地球系统观测研究站”。

想当初,以前中国想在北极说话没人理,现在靠着黄河站,国际极地会议都得喊上咱们,话语权一下就上来了。

资源、航道、话语权全拿下

毕竟北极下藏着的宝贝,能让任何国家眼红。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就估算过,北极有900亿桶石油、1669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还有金、银、稀土、钻石这些硬通货。

以前中国想碰这些资源,根本没门路,现在有了《斯瓦尔巴条约》,咱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开发。

虽然现在还没在斯瓦尔巴群岛挖矿,但已经跟俄罗斯合作搞北极钛矿,在格陵兰买了锌矿股份,再也不用怕别人在资源上卡咱们脖子了。

2024年中国跟俄罗斯签了协议,要搞常年集装箱航线,货从大连出发,直接穿北极到欧洲,比以前快半个多月。

这不仅能省运费,还能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些“卡脖子”的地方,贸易安全多了。

有人说这是北洋政府“瞎猫碰上死耗子”,全靠运气,可真要是没实力,就算有这纸条约,也只能当废纸。

2025年的今天,再看1925年那份签约文件,真是让人感慨。北洋政府当年为了“刷存在感”随手一签,没想到成了中国北极战略的起点。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