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你有“悲秋综合征”吗?

尚医健康 2023-10-22 20:20:18

入秋,气候干燥、日照减少、气温降低、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常有些人会触景生情,引发心中凄凉的情绪,从而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

“伤春悲秋”,一到秋冬季,很多人都会因季节、景物的变化引起悲伤的情绪而变得多愁善感,心情也会郁闷惆怅,从而精神低落。调查显示,高达约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会有抑郁情绪,这就是“悲秋”综合症。尤其是秋季渐入冬季之时,人们的感受更清晰,北方居民相较南方居民的感受会更深。

五类人群需警惕秋季抑郁:1.性格敏感多疑,性格内向、不善于倾诉者。2.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3.更年期女性,孕产妇,老年人,部分学龄期儿童。4.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没得到及时心理疏解的人群。5.常年在室内工作且体质较弱、平日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平时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

心理专家指出,季节性情绪失调和变化,和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关系密切。人脑内有一个小腺体叫松果体,能分泌一种物质叫做褪黑激素,其作用于大脑不仅会令人入睡,还可使人意志消沉、思维迟钝,而强光能够抑制或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所以可帮助摆脱沮丧的情绪。

因此,专家建议要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出去多走走。既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转移情志。”适量增加运动量也能平静情绪、缓解压力。面对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时,可以为自己列下清单,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

“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以免把‘弦’绷断了。”要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此外,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秋冬季节尤其不要擅自调药、停药,要遵医嘱治疗。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