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儿子上初三。
有天他回家跟我说,老师给他换了个同桌,是个总不爱说话的男孩。
我问:“是不是调皮?”
他摇摇头:“不是,他有点抑郁。”
我心里一紧。
毕竟孩子还小,怕他不会相处。
可儿子只是笑,说:“没事,我每天给他讲笑话呢。”
我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直到有天我去学校给他送落下的试卷。
刚走到教室后门,就看见我儿子正比比划划地讲着什么。
他同桌靠在窗边,脸色苍白,但嘴角微微翘了一下。
阳光从窗外打进来,照在那孩子的脸上,我看见他久违的笑。
那一刻,我心里一酸。
回家后,我问儿子:“你天天讲笑话给人家听啊?”
他扒拉着米饭,随口说:“他老一个人坐着,书立那么高,看不见黑板,我怕他太闷。”
我没再多问。那句“怕他闷”让我忽然觉得,这孩子长大了。
后来我才知道,儿子每天早上都会多带一个煮鸡蛋。
他不声不响地塞到同桌的抽屉里。
一开始那孩子不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回去。
我儿子就编理由:“我妈煮多了,我不爱吃蛋黄,你帮我吃了吧,浪费粮食不好。”
说得多了,那孩子慢慢开始收下,有时候还会把剥好的蛋白放回我儿子桌上。
那段时间我心里挺感动的。
其实孩子之间的情分,比大人想得单纯多了。
不是“我要帮你”,而是“我不想让你孤单”。
有次开家长会,我特意留意了那孩子。
他坐在窗边,书立没那么高了。
我看见他低头写字,动作认真又安静。
我儿子凑过去,小声讲题,那孩子没抬头,但嘴角轻轻动了动。
我忽然觉得,生活好像真的在一点点好起来。
期中考试结束,儿子拿了两张卷子回来。
他自己成绩中上,但他同桌的数学——从开学的23分考到了65分。
儿子高兴得不行,一边指着卷子一边说:“你看,他其实都会,就是以前不敢写。”
我听着,只是笑。
笑着笑着,眼眶有点热。
那天放学,我去接他。
远远看见两个男孩一起走出来。
那孩子手里拎着个塑料袋,里面几颗洗干净的草莓。
走到校门口,他塞到我儿子手里,走了两步又回头,小声说:“谢了。”
我儿子愣了两秒,冲他喊:“明天我带芒果!”
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后来,那个男孩妈妈在毕业典礼那天找到我。
她红着眼说:“谢谢你儿子。医生说孩子的情况好多了,现在会主动说话,还会笑。”
她哽咽着补了一句:“原来孩子需要的不是大道理,就是一个肯陪他一起看世界的小伙伴。”
回家的路上,我又问儿子:“你怎么想到要对他那么好?”
他踢着石子,语气轻得像风:“老师说,看见同学不开心,不用特意做什么,就像平常朋友一样就行。我只是想,他能笑一笑,就挺好。”
那天,夕阳正好,两个半大孩子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突然特别柔软。
原来,所谓成长,不只是考高分、拿奖状,
更是学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
递出一个鸡蛋、一个笑话,或者一颗草莓。
那一刻我明白——
善意,其实就是生活里最温柔的光。
你说呢?
现在的孩子压力那么大,
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该教他们竞争,
还是先教他们,如何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