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望乡 | 城门口有家37年的裁缝铺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裁缝铺吗?浦江这家店,不知不觉已经开了37年。在浦江东街靠近城门的沿街,有一家明亮干净的服装店,那是郑小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裁缝铺吗?浦江这家店,不知不觉已经开了37年。

在浦江东街靠近城门的沿街,有一家明亮干净的服装店,那是郑小婉的私人定制店铺。灯光柔和地照在成排的服饰上,随手拿起一套,都是与众不同却格外显气质的设计。第一次见到郑小婉时,她正站在桌前,手拿皮尺,仔细地为顾客量着尺寸。

“客人来了一般先选款式,再挑布料。这些都定好之后,就是量体、打板。”仔细核对了记在本子上的尺寸后,郑小婉会穿过一扇小门,走进后面的工作间,开始接下来的步骤。剪刀流畅地划开成卷的白色纸样,摊在工作台上;尺子、粉笔、剪刀和笔记本散放在一旁。随着她一笔一笔画下线稿,客户定制的服装也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如今的郑小婉从容而端庄,但她的人生并非一路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当年与高中失之交臂后,她结束了代课工作,进入锁厂上班。那时锁厂效益正红火,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份难得的“铁饭碗”。没考上的人羡慕那些端上这碗饭的,但郑小婉没有被羡慕蒙蔽双眼。枯燥重复的劳动反而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的向往:她不能这样做一辈子。于是,她决定辞职学裁缝。

选择裁缝这条路,是郑小婉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学成之后可以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当时的年代新衣服是过年时候的奢望,平常不是穿着年纪大的姐姐留下的衣服就是缝缝补补又能穿的旧衣服。

谈起童年往事,郑小婉不禁眼眶泛红。没能继续读书的遗憾与小时候穿不上新衣的执念,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酸楚。当年的她或许也曾偷偷哭泣,但她更多地把这些遗憾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说起后来学裁缝的日子,她的眼神重新明亮起来,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

“那时候家里穷,别人都学一两年,我只能学半年。”郑小婉说起这句话时显得轻描淡写,但在这半年里,她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难以估量的。为了掌握师傅教的每一个步骤,她反复踩踏缝纫机踏板,不满意就拆线重缝,直到完美。她争分夺秒地努力,半年后终于获得师傅的认可,成功出师,在老家前陈开了一家小裁缝店。

从小裁缝店发展到如今的私人定制,转折发生在她结婚以后。郑小婉随丈夫搬进城里,把裁缝店开在了一位卖布的姐姐旁边。这位热心的姐姐相处熟络后,常推荐顾客去郑小婉那里做衣服,裁缝店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面对越堆越多的布料,郑小婉开始发愁:堆积的订单越来越多,人手却远远不够。敢想敢做的她,毅然决定尝试“私人定制”这条路。

私人定制不同于以往,需要细心观察客人的体型特征,研究面料特性,甚至学习色彩搭配与流行趋势,才能做出令客人满意又合身的衣服。郑小婉凭借真诚待客的态度和扎实的技术,逐渐积累起一批又一批忠实客户,小店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最后迁至现在东街靠近城门的位置。

未能继续学业的遗憾,始终是郑小婉前进的动力。谈起刚开始做裁缝的日子,凌晨三四点睡、早晨七点起是家常便饭,甚至连烧一壶水的功夫都能睡一觉。直到身体发出警告,她才结束那种拼命的状态。如今,郑小婉已从当年的青涩学徒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定制师傅,徒弟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最热闹的时候,这条街上的六七十位裁缝中,有十位都出自她的门下。现在的团队中还有她的关门弟子——一位从十六岁就跟随她学艺的姑娘,如今也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看到徒弟们陆续开店立业,郑小婉言语间满是骄傲。谈起生意她也十分豁达:“生意这么多,肯定要大家一起做,钱也要大家一起赚。如果有一天很多人超过我,那就说明我可以退休了。”

这些年来,郑小婉始终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服装技术、管理、搭配、新理念,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去精进自己、丰富见识。“没能继续念书是我的遗憾,不过好在我还有很多机会学习。”她翻着刚外出学习回来的笔记,眼神虔诚而专注。

那些年少时缺衣的窘迫、那些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都在人生路上化作她前进的动力。在一针一线中,她不仅缝出了美丽的衣裳,也织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