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家庭医生日丨服务送到“心坎上”,我的家庭医生我的朋友→

上海奉贤 2024-05-19 19:12:10

今年,上海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走过了第7个年头。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奉贤区共组建家医团队143个,家庭医生346人,重点人群签约率已经超过85.89%,辖区“1+1+1”组合签约49.87万,签约率约43.63%。医疗服务人次数364.57万,同比增长29.93%。近年来随着社区服务的不断“扩容”,居民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的“贴心人”家庭医生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在奉贤签约居民的眼中,自己的家庭医生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存在?在第14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一起跟随记者,去听听居民们的心声。

位于奉贤中心城区的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全区最大的社区医疗服务量。该中心共有10个家庭医生团队,多位曾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称号,颇受居民欢迎。其中一位是“家人有约”家医团队的队长刘剑锋。在他签约的2496人中,重点人群占65.8%。但并非所有的重点人群都认为自己需要签约。今年60岁的许红英,是其中一个。

刚刚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那年,和许多中老年居民一样,许红英觉得自己身体好,既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需要家庭医生。“当时有三五年的时间,我一直量出来是高血压,但是也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有一年我感觉自己头晕,很不舒服,那时候刘医生正好在我们社区做志愿者服务,我就找他问了一下,他听完我的描述很认真告诉我必须要进行健康管理,按时吃高血压药。”

2017年,因为血压严重影响了许红英的生活质量,她才“被迫”签上了家庭医生。没想到,签约以后,许红英发现了“新大陆”。“签了以后就感觉到真的好方便!”她笑着说,“第一个好处就是很安全,如果身体不舒服了,要到哪个医院去看,我其实一直都不知道,没有方向,有了家庭医生之后,他就会给我指导一下,帮我看病或者引导我去哪里看,让我很有安全感;而且他时不时会打电话关心我,这段时间锻炼了吗?饮食控制的如何了?到冬天的时候血压不稳定了他又打电话来关心,吃药、锻炼都是他提醒的。”

除了她以外,许红英90岁腿脚不便的老母亲也同样需要家庭医生的“呵护”。有一次,许红英发现自己母亲的脚肿了起来,情急之下她就想到要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帮帮忙。“要是没有这个家庭医生我都不知道问谁。我妈妈脚走不动 好几年了 ,现场看病很不方便,我就发了个微信问他,他当下回复我说有医生上门服务的,让我不要担心,我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服务。”

“七八年看下来,我感觉我们俩早不像是医患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他总说,不管什么事你来找我吧,我能解决的总归给你解决,就好像一个朋友一样。”这么多年下来,在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下,许红英的血压一直控制在了稳定值。而家庭医生也已经成为了许红英包括她一家都离不开的健康“好伙伴”。

除此之外,在刘剑锋团队的签约居民中,还有一部分少数群体为冠心病患者。这些患者在签约时或多或少都安装过心脏支架,并认为负责全科的社区医生无法“帮助”自己,77岁的金秀清也曾这么觉得。但2019年,对心内科颇有研究的全科医生刘剑锋在社区开出了首个冠心病PCI术后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全专结合的家庭医生,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老金。

“有了家庭医生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特别在装了支架以后,遇到什么情况都要问家庭医生才安心,他们也很关心我,经常打电话来。”现在的老金非常精神,平日里去老年大学上上沪剧班,晚上打打乒乓球,每个月,还会骑着自行车到南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的心康特色门诊与刘剑锋碰碰面,看看心脏的康复情况。

老金说,过去总觉得家庭医生可有可无。没想到有一天,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指导服务来到了家门口的社区。因为高脂血症家族史,老金先后血管闭塞了5次,装了5个心脏支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家庭医生一直在帮他想办法。从康复治疗到开延伸处方,再到通过绿色转诊通道快速去上级医院诊疗。老金享受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全科医疗服务。

这几天,刘剑锋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市、区两级医疗机构门诊号源(普通、专科/专病、专家、特需)向社会开放前5天优先向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开放,开放号源总量不少于50%。这就意味着,家庭医生可以拿到“一号难求”二三级医院专家号源,为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老金高兴不已,之前他每过一段都要去上级医院复诊,但有时候专家号实在是太难预约。他连连感慨:“感觉他们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对上级医院的医生、专家,包括市里的医院和专家他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要到市里去,他们也可以帮我预约号,用不着我们自己去排队。”

老金告诉记者,现在,家庭医生对他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朋友”。“很贴心,和我关系也很好,我们微信经常聊天,虽然我连续几年装了几次支架,但我现在精神状态非常好,这都是家庭医生的功劳。”

老金和许红英是众多签约重点人群中的一个缩影。从起初的不太认可,不太需要家庭医生,到如今的必不可少,离不开的健康好朋友。他们对社区家庭医生的态度转变,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下,基层医疗服务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更是不断更新、完善的健康管理和转诊服务下签约居民获得感的提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