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病症“消失”,主责“加身”:斑马线上为何守法者担主责?

病症“消失”,主责“加身”:斑马线上为何守法者担主责?斑马线上九岁女童被撞飞七八米,事故处理却陷入医疗记录疏漏、责任认定
病症“消失”,主责“加身”:斑马线上为何守法者担主责?

斑马线上九岁女童被撞飞七八米,事故处理却陷入医疗记录疏漏、责任认定反转的迷局——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一、斑马线惊魂:女童被撞与诊断争议

2024年11月9日14时许,南昌市新建区长某路与工业某路交叉口,九岁女童小李步行过街时,被徐某驾驶的小型轿车撞倒。据当事人陈述,孩子并非简单倒地,而是被车辆从斑马线一端撞飞至另一端,撞击距离达七八米,当场昏厥失去意识。家人紧急拨打120,将其送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救治。

急诊室里,医生初步查看片子后称孩子仅为外伤,但当事人哥哥(同为医生)仔细核对影像资料后,明确指出存在脑出血症状。家人提出质疑后,医院组织会诊,最终确认脑出血诊断。

然而,矛盾在出院时再次出现:根据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和证明书,诊断结果包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损伤等,但当事人表示出院小结仅写明脑震荡,未体现脑出血这一关键病情。此后家人多次找医院协商更正,均未获满意答复;拨打卫健委电话反映,也迟迟未收到回应,医疗记录的疏漏为后续维权埋下隐患。

二、责任认定迷局:从同等责任到主次责的争议

医疗争议尚未解决,事故责任认定又陷入迷局。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新建大队首先出具简易程序《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徐某与小李承担同等责任。这一结果让家人难以接受:孩子在斑马线上行走,即便存在信号灯争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停车让行”的规定,车辆也应尽到避让义务,同等责任的划分未充分考量行人弱势地位。更让他们质疑的是,交警曾明确告知“监控对是否闯红灯的认定存在两种可能”,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让责任划分的客观性打上问号。

当事人强调,孩子平时就有强烈的交通安全意识,日常会提醒家长不闯红灯,主动违规的可能性极低。而沟通中夏警官曾表示“斑马线道路上没有写礼让行人那几个字,小车子只要是绿灯就不用礼让行人,正常行驶就可以”,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原则相悖,且当时记录该言论的录像被强行删掉。此外,当事人还提及,女司机徐某事发时穿着高跟鞋、戴着墨镜开车,质疑高跟鞋高度是否超过违法标准、墨镜是否影响视线导致未发现马路中间的孩子,但这些关键信息均未被记录。为此他们向青山湖大队提起异议,没想到责任认定出现反转——新认定书判定小李承担主要责任,徐某承担次要责任。

交警称该结果是撤销原认定书后开会讨论得出,但当事人始终无法理解:在监控存在模糊空间、司机驾驶状态存疑的前提下,为何最终做出对孩子更不利的划分?沟通中,当事人提出查看监控录像并留存证据,又遭交警明确拒绝,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认定过程透明度的怀疑。

三、多环节争议背后的事实焦点

这场事故的争议不仅限于责任划分,医疗记录、部门回应等多环节的问题更让当事人维权陷入僵局,诸多事实细节的矛盾点至今未得到合理释明。

医疗环节中,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会诊已确认小李存在脑出血,但出院小结却仅记载“脑震荡”,遗漏关键诊断结果。病历书写应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如此重要的诊断信息缺失,显然违背规范要求。

当事人多次要求医院更正记录,均被回避;向卫健委反映后,亦未收到任何正式回应。作为维权核心依据的医疗记录出现如此疏漏,直接影响后续伤残鉴定与赔偿主张,而相关医疗监管部门的沉默更让这一问题悬而未决。

交通责任认定环节,交警部门先以监控“可认定闯红灯也可不认定”的模糊表述,出具同等责任认定书;当事人提出异议后,又在未充分释明依据的情况下,反转认定女童主责。《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减速,遇行人通过须停车让行。结合江西神州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车速44km/h”鉴定结果,与女童被撞飞七八米的现场事实,车辆是否尽到法定避让义务存疑。期间当事人要求查看监控录像并留存证据,遭交警明确拒绝,责任认定过程的透明度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保障当事人知情权”的要求相悖。保险对接中,徐某方保险公司未优先处理伤者治疗赔偿,反而反复强调车辆维修事宜,导致理赔协商陷入停滞。

当事人明确表示,并非寻求额外赔偿,只是希望责任划分公平、治疗费用得到合理承担,但各环节的阻碍让他们深感不公。

四、结语

从事故到诊断争议,再到责任认定反转,小李一家的诉求始终朴素:医院更正完整诊断记录,还原孩子真实病情;交警部门给出经得起推敲的责任认定,公开依据与过程;保险公司积极履行义务,推进理赔事宜。

事故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当事人对公平的期待。医疗记录的准确性是伤者维权的基础,责任认定的透明度是行政公正的体现,保险理赔的及时性是企业责任的底线。期待相关部门能主动回应争议,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让九岁女童的遭遇能得到公正对待,让斑马线真正成为安全的象征。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