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民间蕴藏着厚重的越剧力量

中国城市报 2024-05-17 19:13:36

上海雅韵越剧团演绎越剧《梅龙镇》。上海雅韵文化艺术传承中心供图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越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省。后来,越剧依托上海这一平台,逐渐发展成为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的综合性大剧种,故上海被称为越剧的发祥地。

越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间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各大越剧团体、民间爱好者尤为突出,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不同方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后,这些地区的团体、个人逐步找到弘扬越剧文化的最优方式。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部分文化馆、民营越剧团和越剧爱好者,了解他们在传承、弘扬越剧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背后有哪些生动故事?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越剧

由越剧宗师戚雅仙和毕春芳创立的两大越剧流派——戚派和毕派都发源于上海市静安区,这为该区赋予了更多戏曲文化底蕴。

在此背景下,静安区文化馆格外重视对越剧戚派和毕派的普及推广。2008年,在毕春芳本人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前述两个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以下简称青越团)。

据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介绍,文化馆为零基础的上海市民开办了越剧白领班。“我们提供师资指导、场地排练及定期培训等服务,希望招募更多喜爱越剧的市民朋友,同时引导更多年轻人对越剧产生兴趣。”盛琴娟说。

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是戚雅仙的关门弟子,也是越剧白领班及青越团的任课老师。被问及为何从一名越剧团演员转变为教师时,她说:“为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越剧戚派和毕派,教书育人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越剧,邹红尝试了很多方法,如在内容上结合地区特色与时代潮流创排现代小戏,在传播形式上入驻抖音平台在线教学。当邹红看到许多网友对她的教学方式频频点赞时,很是欣慰。“教学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使内容走向社会。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进来,越剧才会越来越好。”邹红说。

顾永佳是越剧戚派爱好者,也是青越团的学员。他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邹老师教学非常用心,她会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进行训练引导。我是学舞蹈出身,邹老师便给我专门设计表演动作展示我的特长。”

在邹红的悉心指导下,顾永佳进步很快,如今他的舞台表演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值得一提的是,顾永佳也以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推广越剧。比如在小星星儿童越剧公益班当老师,负责教授儿童戏曲表演。

顾永佳说,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学习,小朋友主要通过模仿来熟悉较为简单的戏曲动作和直白的戏词唱段。对于顾永佳来说,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要反复多次示范教学,还会常常面临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和忘词的情况。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因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最初学戏的样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剧的种子在娃娃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顾永佳表示。

上海雅韵越剧团:民营剧团积蓄大能量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委婉动人曲调中,上海雅韵文化艺术传承中心的舞台上,两位演员正在演绎越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精彩生动的演绎引得台下观众掌声连连。

舞台上扮演祝英台的是该中心负责人姜燕萍,扮演梁山伯的是中心旗下雅韵越剧团团长许红武。姜燕萍谈到建团初衷时感慨不已:“我住在奉贤区,这里以前属于远郊,当地人要看越剧演出不太容易。所以我决心组建一个越剧团,以便更好地在奉贤传播发扬越剧文化。”如今,雅韵越剧团成员数量已由2016年成立初的几名发展到几十名。

作为上海目前唯一由80后创办,并以80后、90后为核心演员的民营青年越剧团,雅韵一直秉持公益传承的信念,创办人自筹经费置办服装道具,并自行解决演出资金问题。团员们来自上海市各区,趁工作日晚上或双休日,借用学校的舞蹈室进行排练。通过成员们的共同努力,成立数月后,雅韵越剧团便带着第一本大戏亮相奉贤戏剧节,演出大受欢迎。

“‘为爱发电’、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这是姜燕萍在采访中多次提及的话,也是支撑她带领剧团顶风冒雨、披荆斩棘前行的精神支柱。她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团队成立的第一年,两名主演因经营理念不同突然离团,这导致演出一度停摆。在姜燕萍迷茫无助之际,资深票友许红武毅然救场,使剧团重获生机,并再上一层楼。也是在许红武的鼓励下,姜燕萍才决心学习越剧表演。她拜名师、勤练习,寒暑不辍,一年多后与许红武搭档演出越剧经典大戏《梅龙镇》,深受观众好评。

自此两人并肩作战,带领剧团走遍江浙沪,甚至走出国门。随着剧团发展越来越好,许红武更是放弃原先经营的企业,全身心投入越剧文化传承、传播事业中。有一年夏天,她带队下乡义演。顶着大太阳一连三场演出,汗水浸透厚重的行头,但许红武依然全力以赴,直到坚持完成所有的演出晕倒在后台。“我不怕辛苦,只想让更多人喜欢越剧。”许红武说。

除了传统舞台表演形式,雅韵越剧团还别出心裁地推出实景越剧。团队成员们在一些景区利用自然景观、人文空间来布景排戏,推出实景系列演出。姜燕萍称,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越剧的意境,丰富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景区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雅韵越剧团不仅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戏剧节,还牵头主办了全球越剧范(瑞娟)派经典演唱会,并向国际知名剧团,如美国洛杉矶越剧团发出邀请,以推动国际范围越剧文化深入交流。

浙江戏迷“三剑客”:以自身行动传递热爱

浙江省有3名热爱越剧已超半世纪的知名资深老戏迷,被圈内票友称为“三剑客”。他们常年组织、赞助民间越剧演出,让更多人领悟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剑客”之一的杨正球是一名退休教师,他酷爱音乐,年轻时曾自学30多种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被问到如何与越剧结缘,杨正球说:“我父亲早年是一名乡村越剧演员,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爱听越剧。后来有一次,有位下乡演出的越剧演员邀请我为他的表演伴奏。自此,我便从听众转变为演出参与者,走上越剧文化推广之路。”

近几年,杨正球先后组织策划了多场线上线下越剧演出,在观众中收获热烈反响。如2022年,由他牵头组织的“越唱越乐·越剧拾姐妹团队”抖音直播,观看量达到数百万次。

为了纪念越剧诞生118周年,不久前杨正球发起长三角越剧名票演出,为越剧民间传播搭建起展示交流的舞台。“越剧使我一步步从小乡村来到大都市,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会竭尽所能传播推广它。”杨正球说。

与杨正球一样,毛建通也是一名乐器爱好者。他自幼学习二胡演奏,后广交江浙沪乐师苦练琴技。为了得到更多实践机会,毛建通经常去江浙沪各地的民营越剧团客串演奏。尽管长期在外地工作,毛建通对家乡温州乐清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家乡的越剧事业发展更是尽心尽力推动。他不仅自费邀请江浙沪专业琴师团队协助家乡越剧协会筹排大戏,还大力支持当地乡村越剧艺术团队的创建与发展。2010年,他出资举办江浙沪名家名票演唱会,并向戏迷们免费开放,把对越剧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三剑客”中的张春华最年长,30年来他策划举办的越剧演唱会超百场,在浙江戏曲界颇具名气。张春华年轻时曾当过文艺摄影记者,后来虽转行创业,但心中难舍对越剧的热爱,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越剧表演活动。“我希望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让家乡戏迷能近距离接触到越剧明星,更好地领略越剧的无限魅力与风采。”他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王 迪

原标题:浙沪民间蕴藏厚重的越剧力量 戏迷“越”爱 “剧”力愈强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简介: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城市观点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