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飞,字翼之、逸之,海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原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海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海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海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师、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草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气”“韵”为用
——读欧阳飞先生书作有感
文/王中焰
——2015.10
【本文作者简介】:王中焰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书法教研室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在众多的书家中,欧阳飞先生是既有跌宕豪放气、又有婉丽细腻心的一位。如果说“书如其人”的话,那么,我对欧阳先生的这一认识,就是纯粹建立在对其一系列作品认读基础上的,因为我们彼此从未谋面。
通过资料可知,欧阳先生习书数十载,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又在专业协会担任领导职务,阅历亦颇丰厚。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将书法上的领悟与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书即生活,生活即书;书法之乐亦即生活之乐。正如其自己所言,甘于寂寞,于杂尘之外,能体味书法之快乐的人。







南朝著名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之“六法”:“气韵生动”乃为第一法,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指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生命力、“韵”世间万物所具备的某种情态。书法气韵,隐藏在书法作品形式之内,无法用有形、可知的言语触摸其具体的形态,但又是确实存在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精神灵魂所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修人身心、启人智慧之所在。“气”和“韵”其所指又各有不同形态,作为美学范畴的“气”和“韵”,每一个体在选择和阐释的时候,其角度、方式、程度侧重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欧阳先生对“气”“韵”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其最为擅长的行草书作品来呈现的。此中的“气”,是指先生胸中的郁博之气,有统帅三军的豪气。这可以通过其草书大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草书大作品,为了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充分汲取了传统书法的养分,这一养分主要是通过明清大字行草书得到启发的,其草书作品可以充分释放出这些信息。我个人认为晚明的几位大家的用笔和谋篇布局,欧阳先生是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尤其是对王铎的书法线条和用笔有过细心揣摩。实际上,对于草书作品,特别是大字、大幅作品,晚明的书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为了适应高堂大轴的展示效果,作品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冲击力,但是,能为之者,又谈何容易?这显然需要作者有相当的胆识、魄力、还要有激情与好的身体。如果从武学的角度判定一个人是否为武学奇才的话,两个因素是必须具备的:一是好的身子骨,也就是好的天赋和根基,二要有禀赋和悟性。一者是存在基础,一者是悟道基础。一者为形,一者为上。只有两者得到契合之时,才能有所建树,欧阳先生显然彰显出了这样的才识。

《读南岳衡山大庙戏台古联有感》
人生本是戏一出,配位德行贵自知。
台上辉煌终有日,慎思曲终下台时。
若再细心品读欧阳先生的作品,我们还不难发现,其作品在汲取晚明书家营养的同时,又与之又拉开了一定距离,显得没有晚明书家作品那么焦灼,也没有当代学晚明的一些书人那般夸张和经营之态,而是在宣扬豪迈之气的同时,不时总能隐现出百般的柔情,这显然是由欧阳先生本人的内心世界决定的,正所谓“相由心生”。这一柔情的作用,使得其作品在豪放之中又平添了秀丽、婉约之态。这又可以让我们品味到:先生既是一个义气之人 ,亦是一个多情之人。
另外,还可以从欧阳先生的作品中发现,多字草书作品中的“气”的表现相对要平和。我个人认为,显然这是由篇幅决定的,通篇的“气”要有所分配,不可歇斯底里,亦不可“断气”。同时,这也是身体生理决定的,在传统的艺术中,书法是最为讲究“人”性的,有时从生命呼吸的气量也可理解书法“气”之一二。一定的气量只能运行一定的时间,超出时限,势必喘息,一定的气量呼吸之间,调停得当,就形成了节奏和韵律,反之、则节奏失调。多字草书作品就是以此传达出与人相通可感的呼吸的。欧阳先生的作品能给人呼吸闲适之感,足可见先生闲庭漫步之内心。但在对联或少字作品中,欧阳先生在表现的时候,则显得更为充盈和连绵,仿佛让人感到先生在书写时激情满怀之状,这从其《雪消花发》对联中可充分体察这种潇洒与激情的挥洒处理。

如果说这种义气可以通过欧阳先生类于晚明的书风得到诠释的话,那么,这种多情,则源于其对魏晋清丽雅致的热爱,一些小幅的行草书作品,就是很好的印证。魏晋书尚“韵”,而这韵也正是欧阳先生追求的目标,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欧阳先生在羲之、《书谱》上有耽时较多,如果说其《欧阳修论书句》这幅作品还明显保留有更多的晋人之“形”的话,而王维《山居秋暝》则明显消融了晋人之形,有了自我对韵的解理和表现之“神”。

但是,我对欧阳先生的更多的肯定,则是缘于其对这两种书风在糅合和整理中所付出的思考和实践。因为晚明的行草书风,讲气势无疑是无有比肩的,而论谨严俊丽又实属魏晋莫属。但两者又各有其弊,晚明书风易豪放、跌宕、有奔腾万里的黄河气概,但无法透视清丽与婉约;魏晋书风易俊美、清雅、有宛若西子之貌,但无法彰显气吞山河的壮美与宽阔。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毋庸置疑是有很多矛盾的,但是,从欧阳先生的作品中,我读到了这些结合的实践案例,虽然其中有些并不成功,但这精神和观念就值得提倡和思考,可贵的是,也看到了很多结合得较为成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认为其《夏夜兴笔诗抄王维杜甫八首》是最为精彩的。虽然这幅作品的线条行笔畅达的程度,可能与水纹纸偏熟的材质有一定关系。










草书10米长卷《夏夜兴笔诗抄王维杜甫八首》
但通篇而言,线条方圆、长短、断连的把握、结字大小、疏密的调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章法也没有设计感,顺乎自然,堪称佳作。仿佛之中,好像又看到这幅作品中透露出的隐约的宋人气息,兴许这正是拽两头显中间,营养哺乳的自然显露吧!不经意间,也可能会成为欧阳先生更鲜明的风格面目出现的前奏。
以这样的探索精神而实践,足见欧阳先生亦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实可谓“明心堪远”。藉此,我深信曾经从事书法工作,现又甘于寂寞,且以书为乐、以书为基、丰富国学的欧阳先生会有山花更加烂漫之时。

草书扇面:明心堪远。
一直以来,我很少给他人写书评,或者说几乎不写。究其原因有三:一者不值得写;二者自身水平不够写;三者,写与不写都一样。前二者,不言自明。第三者,在于今天的书画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事情,玩得都是自己一锤子的买卖,生也罢、死也罢,那都是自己的事情,就一个“任性”。
为了这个“任性”,除了赞美再赞美之外,试问还能接受什么评论?不用说评论名家大佬,现在就连学生的课程作业,老师们批评时亦多得察言观色。因此,所有的作品评论、所有的研讨会,所有的演出展览,都成了歌颂会、庆功会、老朋友聚会。试想当年,再问今岁,既无《平复》考证求实精神,也无《兰亭》论辩求真意义。只能说好,不能说真,更不能说坏!
近接广祥先生发来欧阳飞先生系列作品与我欣赏,并附言嘱予写一评论,鉴于前三个认识,本应推辞,但拜读欧阳先生的系列作品之后,突然萌生一念:“书是否真如其人?”故欲为欧阳先生占卜一卦,看是否准确,因为我与欧阳先生从未谋面,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开始的。既然要我评说,我当然只能说说真话、心里话。以上都是我的心里真话。最后,若要说还有什么谏言,我个人认为,先生若在篆隶书上再浸淫一番,兴许更不一般。一孔之见,权当烟云罢!
原本为自己的占卜还较为忐忑,当看到欧阳先生一副自撰“钟晋人笔韵,崇明清章法”草书对联的时候,我释怀了,原来先生是有先见之明的,那就姑且当作知音共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