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刺史、司马、长史、别驾、参军,这些官职有什么区别?

大家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者看古装剧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各种各样的官职搞得晕头转向?感觉每个官职都似曾相识,但具体是做什么的,

大家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者看古装剧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各种各样的官职搞得晕头转向?

感觉每个官职都似曾相识,但具体是做什么的,哪个大哪个小,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却又说不清楚。

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次性把刺史、司马、长史、别驾、参军这几个经常出现的官职捋清楚。

一、这些官职来自哪个时代?

刺史、司马、长史、别驾、参军这些官职,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定型,到了隋唐时期成为地方政府的标准配置。

要理解这些官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州。

在唐代,地方行政体系实行州—县二级制。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或者略大),县就和我们现在的县差不多。

一个州的长官叫做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其他官职,基本上都是刺史的属下,组成一个州的领导班子。

二、这些官职的级别和职责

1、从刺史说起刺史是汉代至唐代时期地方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今天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在唐朝,刺史的职责是“清肃邦畿,考复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不仅要负责考核州内官吏,还要劝课农桑,抚和齐人,是地方百姓的“父母官”。

除了行政权外,有些重要的州的刺史还掌握兵权,兼任地方的节度使,被称为节度刺史。这种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刺史,实际上就是地方的土皇帝,权力比一般的刺史要大得多。

唐代的节度使安禄山,其所担任的范阳节度使,就兼任范阳刺史,正是依靠着这一身份,他才得以发动撼动大唐根基的安史之乱。

2、刺史的属官——长史与别驾在唐代,刺史虽然是名义上的地方州最高长官,但为了限制刺史的权力,朝廷在州一级还设置了别驾与长史这两个官职,作为刺史的属官,与司马并称为上佐。别驾与长史虽然品级很高,有时甚至与刺史相当,但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别驾的名称来源于其职责,汉代时,刺史巡视地方时,别驾需要“别乘一车”,因此得名。

唐代时,别驾的职责已经演化为“通判列曹”,辅助刺史处理政务,是刺史的副手,类似于今天的副市长。而长史最早设立于汉代,当时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属官。唐代时,长史分为州长史与府长史两种。

州长史是刺史的属官,与别驾的职责类似,都是辅助刺史处理政务,但品级比别驾要低。而府长史则是在重要的州设大都督府,其长史品级很高,权力也很大,类似于今天的市长。

3、被贬的司马司马也是刺史的属官,名义上掌管州的军事,但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后,司马就成为了一个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职。

比如著名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写下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太平时期,州一级的军事职能大大减弱,司马这个原本重要的职位就变得无事可做,成了安置不得志官员的地方。

4、参军是什么官?参军是汉代至唐代时期地方州一级政府中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其职责是“直司覆囚,主办其事”,类似于今天的市政府各局局长。

根据其负责的事务不同,参军可以分为录事参军、功曹参军、仓曹参军、户曹参军、兵曹参军、法曹参军、土曹参军七类,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务。录事参军是参军之首,负责监察州内官员,类似于今天的市纪委书记,其他参军则分别负责官员考课、礼仪、赋税、仓库、户口、刑狱、工程等具体事务,是地方政务的实际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