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岭出平湖续

时代领航者 2024-03-30 08:00:54

茅岭出平湖续

文.师美素

题记:

去年写的一篇《茅岭出平湖》的记实散文,荣获河北省第五届“彩凤奖”二等奖,并在《邯郸文学》上发表。一年来,茅岭底水库建设进展迅速,一天一个样,催动我再次动笔续写茅岭底水库的故事。

茅岭底新村全景图

沧海桑田,变是宇宙不变的规律。去年采风的时候,背靠茅岭面临小河的千年古村茅岭底村还完完整整,今年再访已化为一片废墟。再没有依山傍水,生机盎然的模样,再没有人们顶着太阳出,披着晚霞归,或外出打工,或田地耕耘,或办事进城,或走亲串友,但不管走到哪里,去往哪个方向,最终都还回到这个亲切的山村,各自把车停在该停的地方,各自穿过不同胡同,走过不同曲巷,路过邻家背舍,登上石头台阶,回到自己温馨的宅院,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和谐,仿佛一幅美丽山村的生动图画,宛如一首和美生活的颂赞曲的情景,有的只是每个人心里翻滚着的百感交集,这离愁别绪就像要失去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又无可奈何,唯有忍痛割爱,任泪花在眼角闪烁的那种不舍,好似自已要长时间出远门,对望着妻站在门口痴痴的目光,孩子喊者爸爸跑来拽着你不丢的那种留恋,但这种不舍,这种留恋里分明没有沮丧、后悔和绝望,分明透着坚定、情愿和希望。正是这种历经重大历史事,特别是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淬炼的,虽有千不舍万留恋而又饱含坚定、情愿和希望的信念,使得水库建设难度非常大的征地补偿拆迁的前期工作顺利进行。

水库工程现场图

千年古村茅岭底村消失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被人遗忘,但这个千年古村献身水利事业,造福人民群众的功德将永远载入史册,就像千年前这里发生的曹操火烧袁绍粮草大营的故事如今还家喻户晓一样被后人代代铭记。只不过千年后人们讲述茅岭底村的故事,巳成为考古级别的佳话罢了。是的,茅岭底村的灵魂永远不会消失,茅岭底新村就像凤凰涅槃重生一样更具风采,更显生机活力,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茅岭底村新生是浴水重生。茅岭底村人虽然还沉浸在别家离乡的那种牵挂怀念中,但这种牵挂怀念显然被完成一件造福人民的大事的喜悦所淡化。他们要化离愁别绪为力量,要欢庆脱胎换骨的新生,他们在新村笔直街道两旁统一样式的宅院门楼,在多层楼各单元口张灯结彩,把新村打扮的像结婚典礼新郎新娘一样;他们在新村广场上搭高台唱大戏,锣鼓喧天,吹拉悦耳,说唱赏心,像庆祝凯旋归来的英雄将士一样。仿佛条条街道都在笑,家家户户都在唱,整个新村被洋洋喜气包裹着。听说唱罢县剧团,还要唱省级大剧团。哦!是该好好庆贺庆贺了。再看往年这个时候已被冰封的小河,茅岭底旧村,还有通往村的路,环着村的田,高低粗细的树,都已融入了热火朝天的水库建设工地,不久的将来,一个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国家中型水库建设项目,一个占地1927亩,库容2321万立方米,总投资10.67亿元,集灌溉、饮水、生态补水于一体的战略性水库,将“高峡出平湖”般展现于世人面前,那些成为历史的河村路田树都将化为浩浩的水面,永久的水仙,向世人讲述前世的故事,彰显未来的美好。巍峨的茅岭虽被水面淹矮了不少,却灵气了许多。这时候更能让人领悟啥叫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山水相依,啥是万水千山总是情的真实写照。

水库工程现场图

我曾随机采访过几个村民,我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修水库让你们失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你们是怎么想的?”每个人回答的角度不一样,但都表达了舍小家顾大家是值得的意愿。我把每个人的回答,整理如下:

“我们村是个偏辟山村,也是个千年古村,村虽偏又小,但千年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比如三国时候袁绍在我村建粮草大营,后被曹操买通守官,里营外合,一火烧光,袁绍从此大丧元气,曹操迅速强大起来,奠定了三国统一的基础。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危急时刻,转移到我村,住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八路军总部来说却至关重要,躲过了日本鬼子的围追堵截,转危为安。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贡献里也有我们村一份。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做贡献了,咋说也不能给祖宗丟人!”

茅岭底村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家喻户晓,这个村民把这些故事与今天的水库建设联系起来,认识很有高度,我听了很是折服。

“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现在这个家说没就没了,要说心里不难受是假的,但修水库是国家大项目,全县人的大事,我们做点贡献也是积大德的事,心里就乐意支持了。”

这个村民说出了自已真实的感受,我想这也是所有村民的心里感受,不是不难受,而是从大局考虑乐意这样做。

“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公家给我们建了新家园,征地拆迁补偿款及时给了我们,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新村离旧村也不远,背井离乡的感觉轻了许多。”

这个村民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征地拆迁补偿的前期工作很重要,一定得做到位,强征硬拆补不到位是不行的。

“以前一到雨季,山上的水往下倾泄,上游水库又放水,我们住在山沟里总免不了遭水灾,现在修这个水库能起到拦水减灾的作用,让全县涝时免灾害,旱时不缺水,这是给我们办大好事类。”

水库工程现场图

这个村民想的很深刻,说的很实在。

“我们还要感谢邻村西辽城村,我们新村占地好几百亩,都是西辽城村从每个村民的口粮田征来的,工作难度也很大,他们把自己的口粮田贡献出来给我们建新村,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支持我们,我们还有啥说类”

西辽城村对水库建设和茅岭底新村建设的贡献确实很大,拿出的几百亩地是村最好的地,因为要建村,需要开阔的,大面积的地,可众所周知,山区大面积的地块很少,因而很珍贵。这些地基本上每个村民都有份的。单就征地一项工作,西辽城村的难度不亚于茅岭底村。

“我去过好几回青塔水库,水库建设虽然占了村民的房子和地,但也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他们建饭店开旅馆卖特产,招待着四面八方避暑的游客,自己的收入比以前种地多了不少,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将来也可利用水库旅游资源做做生意,为经济发展做做贡献,富裕美好的生活正等着我们呢。”

这个村民很有经济意识,将来肯定能派上用场。

听着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一股暖流在我心里激荡,眼睛不禁潮湿了。革命老区的人民,境界就是不一样,经历过千年历史大事件熏陶洗礼的茅岭底村人,集体主义观念就是强,关键时刻都能表现出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结语

茅岭底水库建设日新月异,“茅岭出平湖”的愿望很快就变成现实。待到“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的景象出现时,我再动笔续写“茅岭出平湖”。

作者简介:

师美素,男,河北涉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文旅采风委员会副秘书长,邯郸新时代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涉县文旅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在中国作协、河北作协、上海故事会等征文中荣获奖项!多次获省级征文一等奖、特别奖,多篇论文及文章收入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2022年,《河北文学》出版个人专号。2023年荣获第二届河北文学奖,第五届河北“彩凤奖”。

图文作者 师美素 编发 常小靠

0 阅读:0

时代领航者

简介:新时代,新风气,艺术见证,善行天下,领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