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庸心要20讲》前言② :中庸的作者

《中庸》的成书,据《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子曾因政治立场与卫国执政者不合而“困于卫”,在此期间“作《中庸》四十九篇”。

《中庸》的成书,据《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子曾因政治立场与卫国执政者不合而“困于卫”,在此期间“作《中庸》四十九篇”。

不过,这一说法自宋代起便受到学者质疑。核心疑点有三:一是《孔丛子》一书本身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并非先秦典籍,而是后人伪托之作,所载子思十六岁作中庸的内容可信度存疑(南怀瑾先生认为是误写,应为六十岁);二是今本《中庸》仅33章,与“四十九篇”的记载数量差异较大,难以直接对应。三是文中“车同轨”等语为秦统一后的内容,与子思时代不符。

现代学术研究多认为《中庸》非子思独立完成,可能由其弟子或后人编订。

子思,名孔伋,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八十二岁,为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后世尊为“述圣”,位列儒家五圣之一。

子思幼承庭训,曾亲聆祖父教诲。传说孔子见幼年子思,抚其顶而叹:“斯道之传,其在尔乎?”后师从曾子,得孔门心法真传。他身处的时代,圣学渐被割裂:或流为辞章训诂,或沦为功利工具。学者们“求诸外”而不“反求诸己”,渐失学问根本。彼时儒家之道几近湮没,子思忧惧圣脉断绝,遂将毕生体证凝于《中庸》一书,以重新确立儒家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并非冰冷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血脉与心源中自然流出的生命实相。书中“天命之谓性”直指人心本体,“慎独”点破功夫要害,“诚者天之道”开显终极境界。每一字句,皆是从自性海中舀取的一瓢甘露,为后世学人指明“发明本心”的路径。

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其思想经门人传于孟子,共同奠定“思孟学派”根基。若无子思,孔子“仁”的内核或失其精微,孟子“性善”的洪钟或哑其声响。他如同一座沉默的桥梁,连接着祖父的“仁”与孟子的“心”,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正统血脉。北宋徽宗年间,他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时,再追封为“述圣公”,正式跻身圣位。

在中华心学的长河中,他是至关重要的摆渡人,让圣学真脉从对外的礼义规范,转向内在的觉醒与超越。

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