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苦的是南满军区,南满最苦的是3纵,3纵最苦的是8师 …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苦的是南满军区,南满最苦的是3纵,3纵最苦的是8师 …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拉开前,南满这片土地就已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苦的是南满军区,南满最苦的是3纵,3纵最苦的是8师 …

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拉开前,南满这片土地就已承载着复杂的历史印记,而南满军区的根基,正是建立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之上。

1945年金秋九月,曾克林率领麾下近四千名指战员毅然挺进沈阳周边区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开辟根据地,这片新生的红色区域,最终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最早诞生的革命根据地。

从这一年的九月到次年三月,短短半年时间里,南满根据地完成了艰难的初创,而这一阶段,也正是东北解放战争中我方处于战略防御的关键时期,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追溯南满与北满的地域划分,其源头可至二十世纪初的列强博弈。

1907年七月,日本与沙皇俄国秘密签订了第一次《密约》,这份背着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明确划分了两国在东北的势力范围,将这片土地生硬地切割为“北满”与“南满”。

划定的界线极具针对性,从俄国与朝鲜边境的西北端起始,途经珲春、镜泊湖最北端延伸至秀水甸子,再由此向北沿松花江抵达嫩江口,顺着嫩江向上游延伸至与洮儿河的交汇处,最后沿洮儿河直至该河与东经122度线的交叉点。

条约蛮横规定,此界线以南的区域归为日本势力范围,以北则由俄国掌控,这样的划分给东北大地埋下了长期动荡的隐患。

1946年,党中央高瞻远瞩,确立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总方针,而南满地区恰好处于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地,既是我方在东北的重要依托,也是抵御国民党军队北进的前沿屏障。

基于这样特殊的战略地位,东北局果断将工作重心与主力部队向此处倾斜,南满地区由此成为东北解放战争的核心战场之一。

1946年一月,南满军区正式组建,初期下辖第三、第四两个纵队,后续又逐步组建了辽宁军区并将其纳入麾下,形成了稳固的军事指挥体系。

担任军区首任司令员的程世才,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家,在他的带领下,南满军区迅速完成了部队整编与战备建设。

程世才于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年少时便受革命思潮影响,1930年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屡立战功,曾临危受命代理红30军军长,带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

抗日战争时期,他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兼第12支队司令员,在华北地区开展游击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奉命北上东北,先后担任东北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南满军区司令员、辽东军区司令员等要职,1959年,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又肩负起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的重任,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946年二月,国民党当局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向南满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平静的南满大地瞬间硝烟弥漫。

南满军区的指战员们先后在辽阳、本溪、四平、通化等地与敌人展开激烈鏖战,在装备落后、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顽强意志坚守阵地,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到了十月,国民党军队的连续进攻使得南满根据地的范围急剧缩小,最终仅剩下长白、抚松、濛江、临江四个偏远县镇,地域狭小、物资匮乏,南满军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

当时负责指挥国民党东北军队的杜聿明,始终秉持“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妄图先彻底肃清南满的我方力量,消除后顾之忧后再集中兵力进攻北满,因此对南满根据地的围剿格外凶狠。

1946年底,杜聿明麾下的两个整编师已兵临南满根据地指挥部所在的临江城下,形势岌岌可危,而此时的南满军区内部,却围绕着“撤与留”的问题爆发了激烈争论。

在这场决定南满命运的关键会议上,主持会议的肖劲光态度鲜明,他用铿锵有力的话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南满必须坚持,而且完全能够坚持,我们要立足战争本身,以战求存,在战斗中寻找生机。

肖劲光本名萧劲光,190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这位后来的开国大将、人民海军的主要创立者,当时正担任南满军区副书记,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坚定的革命信念。

会议现场,意见分歧十分明显,主张撤退的同志认为,当前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与其在此消耗有生力量,不如暂时北撤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他们的核心主张。

而主张留下的同志则坚信,根据地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即便失去了大部分城镇,长白山区广阔的地形足以开展游击战,凭借现有力量坚持数年完全有可能,放弃南满无异于给敌人让开道路。

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陈云的到来为这场僵局带来了转机。

陈云于1905年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章练塘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命运多舛的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在亲友的照料下长大,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作为党和国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这位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始终以全局眼光审视战场形势。

1945年九月,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陈云出任东北局委员,同年十一月,他又兼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和南满军区委员,全面参与东北战场的战略决策。

陈云向来喜欢用“做文章”来比喻分析和解决问题,走进会议室后,他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开门见山对众人说:“大家都谈谈看法,南满这片土地,到底还有没有文章可做?”

说完便静静倾听众人的发言,邀请大家一同为南满的未来“做文章”。

看到陈云如此平静从容,原本争论激烈的众人也渐渐平复情绪,纷纷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认真听完所有意见后,陈云终于一锤定音,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不走了,所有人都留在南满,一个都不能少,留下来跟敌人打到底,要在长白山上把红旗插稳,让它永远飘扬,让敌人听到我们的呐喊!”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力量那么弱小、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还在深山老林里坚持了十年抗争,如今我们有正规部队,有根据地群众支持,条件比抗联好得多,没有理由坚持不下去!”

陈云的话如同定海神针,让原本摇摆不定的众人坚定了信心,争论就此平息。

随后,陈云进一步分析战略形势:“敌人的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我们如果主动放弃南满,正好中了敌人的圈套,他们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集中全部兵力进攻北满。”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东北的敌人就像一头蛮牛,牛头正对着北满,尾巴却留在南满,如果我们松开它的尾巴,这头牛就会横冲直撞,到时候不仅南满保不住,北满也会陷入危险;但如果我们死死抓住它的尾巴不放,这头牛就蹦跶不起来,只能任我们牵制。”

众人听完这番精辟分析,彻底统一了思想,随即决定采取兵分两路的作战策略:第三纵队留守原地,坚守临江核心区域;第四纵队则实施战略穿插,深入敌人后方作战,直插敌人心脏地带。

这一决策,为后续的“四保临江”战役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1946年12月17日,国民党将领郑洞国调集六个整编师的重兵,兵分多路向南满军区所在地临江发起大规模进犯,一场决定南满命运的恶战就此打响。

此时,肖劲光刚刚接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对于麾下各部队的战斗力、装备情况还不够熟悉,为了制定精准的作战方案,他亲自深入第三纵队的各个师、团驻地巡查调研。

调研中他发现,由于连续作战减员严重,3纵各部队普遍不满员,很多连队的兵力甚至不足编制的一半,这一情况让他忧心忡忡。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肖劲光果断决定从地方机关、后勤单位抽调人员充实战斗部队,为了给全军作出表率,他与陈云商量后,毅然解散了自己的警卫班,将班里的十几名战士全部补充到一线作战连队。

警卫们得知消息后,纷纷劝阻,担心司令员和政委的安全没有保障,肖劲光拍了拍自己腰间的手枪,坦然说道:“有这家伙在,足够应对突发情况了。”

一名警卫急得涨红了脸,反驳道:“司令员您是神枪手,遇到情况能自保,可陈政委的枪法不行啊,要是出了意外,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