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檀溪镇,漫山茶园不仅孕育着沁人绿意,更承载着非遗技艺“浦江春毫”的百年传承。扛起这份传承大旗的,是乡亲们口中的“老师傅”陈兴堂。从1991年师从父亲学茶至今,32年间,他以双手炒制醇厚茶香,以匠心坚守非遗根脉,更以创新与担当,让这缕春毫清香跨越山海、飘向更远。

“茶叶倒到锅里,先闷到手吃不消再翻,这样才能去掉青草气。”走进陈兴堂的制茶工坊,60岁的他正手把手指导儿子陈金鸿炒茶。翻茶的时机把控、手腕的力度拿捏,每个细节都亲自示范,语气里藏着对技艺的严苛,更透着传承的期许。
这份严苛,源于三代人的茶缘。陈兴堂的父亲陈泉水是生产队的老制茶人,他自小泡在茶园与作坊,茶叶的清香早已融入血脉。1991年,陈兴堂正式接棒后,看茶、控温、翻锅、审评……从家庭作坊到兴檀茶叶专业合作社,从普通茶人到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老师傅”这声尊称,是他32年精益求精的生动写照。

“大家叫我‘老师傅’,说我茶叶做得好,我既开心,也感到责任更重。”陈兴堂的话语朴实有力,“作为浦江春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我得把这手艺好好传下去,现在教儿子,就是要让这手艺一代代精进。”
在儿子陈金鸿眼中,父亲的“匠心”藏在每个细节里:“他常说‘手有温度,机器没有’,从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到手工炒制、成品审评,每道工序都要求亲力亲为。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的茶香气更扬、滋味更足。”如今,陈金鸿已正式接过传承接力棒,在父亲的严苛打磨下吃透了传统技艺。
陈兴堂的匠心,不仅守着技艺,更暖着乡邻。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始终坚持用工本地化,每年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增收”;面对檀溪镇8000亩茶园的鲜叶资源,他常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还免费开展茶农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培肥、病虫害防治技术,让“一片叶子富一方人”成为现实。

坚守传统从不等于墨守成规。“要让春毫香飘更远,就得在传承中创新。”这是陈兴堂的坚守之道。两年前,他引进黄观音、红牡丹等品种,借鉴福建岩茶工艺研发红茶,通过独特摇青工艺激发茶香,成品市场价达每斤700-800元;2022年,合作社与刘宗超院士团队共建试验基地,研发茶树专用肥,试点机械采摘与红茶精深加工,更接入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让每一杯茶都可溯源,让品质更有保障。
“这两个品种做红茶很合适,之前经师傅介绍从福建引进,今年试做后,香味和口感都很出彩。”指着新培育的茶苗,陈兴堂的眼里满是期待。

半生坚守,硕果累累。“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绿茶组“茶王奖”、连续三届“特别金奖”、金华市“乡雨杯”红茶评比二等奖、首届婺茶茶王大赛金奖……诸多荣誉加身,陈兴堂说,这不是运气,而是对每一片茶叶的不将就换回来的。
如今,儿子陈金鸿已正式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这个从小耳濡目染的年轻人,不仅吃透了传统技艺,更有自己的传承思路。“我要把父亲的手艺以品牌化、文创化的方式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浦江春毫的故事,让非遗技艺活起来、火起来。”接过接力棒的陈金鸿,正带着年轻人的思路让匠心“焕新”。
半生制茶,一生坚守。陈兴堂炒的是茶叶,传承的是非遗技艺,守护的是一方乡情。这片带着温度的叶子,既富了一方百姓,更香了一条跨越三代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