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秋季总口干、疲劳?中医九大体质养生指南,室内上班族就能轻松做

一到秋天,办公室里有的同事,抱怨声就多了起来:“我这皮肤干得都起皮了”“明明没干什么,却总觉得累”、“早上起来喉咙干得像

一到秋天,办公室里有的同事,抱怨声就多了起来:“我这皮肤干得都起皮了”“明明没干什么,却总觉得累”、“早上起来喉咙干得像要冒火”、“怎么感觉这么燥热”。其实这些不适,除了和秋季气候有关,更和每个人的“体质”密切相关。今天就从中医九大体质出发,结合秋季特点,给中医爱好者和上班族们一份能落地的养生指南,帮你安稳过秋。

一、先懂秋季:这3个气候特点,是你不适的“幕后推手”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想养好身体,得先摸清秋天的“脾气”。秋季最明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3个字:燥、凉、收,每一个都可能悄悄影响你的身体状态。

燥:像“小烘干机”一样抽走水分

秋天空气湿度下降,“燥邪”容易入侵身体。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干燥环境会加速皮肤、呼吸道黏膜的水分流失,所以很多人会出现皮肤干痒、嘴唇脱皮、喉咙干涩,甚至大便干结的情况。尤其是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的上班族,燥邪影响会更明显,因为空调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室内湿度,相当于“火上浇油”。

凉:温度“悄悄降”,脾胃和关节先受影响

入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气温明显变凉,但很多人还没及时调整穿着,比如早上穿短袖出门,或在办公室穿露脚踝的裤子。中医认为“凉邪易伤阳气”,最直接的就是影响脾胃(吃点凉的就腹胀、拉肚子)和关节(膝盖、腰腹发凉酸痛),这也是为什么秋天肠胃病和关节不适的人会变多。

收:身体该“收着点”,别再像夏天一样“耗”

夏天我们喜欢吃凉食、熬夜等,身体处于“发散”状态;而秋天是“秋收”的季节,身体需要从“发散”转向“收敛”,比如睡眠要更早(尽量11点前睡)、运动别出太多汗(避免阳气耗散)、情绪别太激动(减少气血消耗)。但上班族常因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违背了“收”的原则,自然容易累、情绪差。

二、体质先辨:3个简单方法,帮你初步判断自身体质

很多人说“我知道养生要分体质,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其实不用复杂的检测,通过日常3个小观察,就能初步判断,尤其适合上班族快速自查:

看舌苔:每天早上刷牙前瞄一眼

舌苔是体质的“晴雨表”:如果舌苔淡红、薄白,没有明显厚腻或发黄,大概率是平和体质(最健康的体质);如果舌苔又白又厚,像铺了一层霜,可能是痰湿体质(上班族久坐不动,容易有这种情况);如果舌苔少、甚至没有舌苔,舌头偏红,可能是阴虚体质(容易怕燥)。

看排便:观察大便的形状和频率

每天都能顺畅排便,大便成形(像香蕉一样),是平和体质的表现;如果大便粘马桶,冲好几次都冲不干净,可能是湿热或痰湿体质;如果大便干硬,好几天才排一次,可能是阴虚体质(燥邪影响更明显);如果大便稀溏,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可能是阳虚体质(怕凉)。

看换季反应:秋天你最怕什么?

一到秋天就觉得皮肤干、喉咙痒,怕“燥”,可能是阴虚体质;一降温就觉得冷,比别人穿得多,怕“凉”,可能是阳虚体质;秋天容易情绪低落、不想说话,可能是气郁体质;一到秋天就过敏(打喷嚏、皮肤痒),可能是特禀体质。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大部分上班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很容易出现痰湿、气虚、血瘀这三种体质。比如久坐会让气血循环变慢(血瘀体质可能舌上有小瘀点),外卖吃得多(高油高盐)容易生痰湿(舌苔厚腻),经常加班熬夜会耗气(气虚体质容易累、说话没力气)。

哦,还是不知道怎么简易判断自己的体质哦?快翻翻我昨天发布的文章吧!

三、分体质养生:每个体质对应1个秋季问题+1个饮食+1个动作

知道了自身体质,接下来就针对性养生。下面按“平和→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特禀→气虚”的顺序,每个体质都给“秋季核心问题+饮食建议+简易动作”,上班族也能轻松操作:

1. 平和体质:秋季状态最稳,只需“维稳”

秋季核心问题:基本没有明显不适,偶尔有点干燥。

饮食建议:不用特意忌口,多吃当季蔬果(比如苹果、山药),偶尔喝杯蜂蜜水润燥即可。

简易动作:每天早上做5分钟扩胸运动,帮助宣发肺气(中医认为秋季养肺)。

2. 阳虚体质:最怕秋季“凉”,重点“保暖+温补”

秋季核心问题:手脚冰凉、腰腹发凉,吃点凉的就拉肚子。

饮食建议:多吃温性食物,比如早上喝碗山药羊肉粥(羊肉温补,山药护脾胃),避免吃梨、西瓜等凉性水果。

简易动作: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分钟,泡的时候按揉脚底的涌泉穴(帮助温补肾阳,中医理论认为“肾为阳气之本”)。

3. 阴虚体质:最怕秋季“燥”,重点“润燥+滋阴”

秋季核心问题:皮肤干、喉咙痒、晚上睡觉盗汗(醒了出汗停止)。

饮食建议:喝麦冬茶(取3-5颗麦冬煮水,《中国药典》记载麦冬能养阴生津),吃银耳百合羹(银耳润燥,百合安神),避免吃辛辣食物(比如辣椒、生姜,会加重燥性)。

简易动作:按揉太溪穴(在脚踝内侧,内踝尖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每天按2次,每次1分钟,帮助滋阴补肾(中医理论认为“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

4. 痰湿体质:秋季易“加重湿气”,重点“祛湿+清淡”

秋季核心问题:舌苔厚腻、大便粘马桶、身体沉重没力气。

饮食建议:喝冬瓜薏米茶(冬瓜利水,薏米祛湿,注意薏米要炒过,避免凉性伤脾胃),吃炒山药(比蒸山药更健脾,脾胃好了才能运化湿气),避免吃甜腻食物(比如蛋糕、奶茶,会生痰湿)。

简易动作:每天做10分钟“靠墙站”(后背贴墙,脚跟离墙10厘米或者贴着墙壁,抬头挺胸),帮助改善久坐导致的气血不畅,减少痰湿堆积。

5. 湿热体质:秋季“燥+湿”叠加,重点“清热+祛湿”

秋季核心问题:口苦、舌苔黄厚腻,偶尔长痘痘。

饮食建议:喝绿豆百合汤(绿豆清热,百合润燥),吃凉拌苦瓜(清热利湿,注意别吃太多,避免伤脾胃),避免吃油炸、辛辣食物。

简易动作:按揉曲池穴(在胳膊肘外侧,屈肘时凹陷处),每天按2次,每次1分钟,帮助清热(中医理论认为曲池穴是清热的重要穴位)。

6. 气郁体质:秋季易“情绪低落”,重点“疏肝+开心”

秋季核心问题:情绪差、不想说话、失眠多梦,甚至觉得胸口闷。

饮食建议:喝玫瑰花茶(《中国药典》记载玫瑰花能疏肝解郁),吃陈皮粥(陈皮理气,帮助缓解胸闷),避免独处时吃太多零食(情绪性进食会加重气郁)。

简易动作:做“扩胸转体”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叉举过头顶,向左右各转体10次),帮助舒展肝气(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绪”)。

7. 血瘀体质:秋季“气血循环变慢”,重点“活血+动起来”

秋季核心问题:手脚发麻、舌上有小瘀点,女性可能痛经加重。

饮食建议:喝山楂红枣茶(山楂活血,红枣补气,气血足了循环才好),吃当归煮鸡蛋(当归少量即可,避免活血太过,每周1-2次),避免吃生冷食物(会加重血瘀)。

简易动作:每天快走20分钟(不用跑,中等速度即可),或在工位做“脚踝旋转”(双脚抬起,顺时针、逆时针各转10圈),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8. 特禀体质:秋季易“过敏”,重点“避过敏原+固表”

秋季核心问题:打喷嚏、流鼻涕(过敏性鼻炎),或皮肤痒(过敏性皮炎)。

饮食建议:喝黄芪防风茶(黄芪补气,防风祛风,中医理论认为“气虚则卫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避免吃海鲜、芒果等易过敏食物。

简易动作:按揉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唇沟凹陷处),每天按2次,每次1分钟,帮助缓解鼻塞、打喷嚏。

9. 气虚体质:秋季易“累”,重点“补气+少耗”

秋季核心问题:没力气、说话声音小、稍微动一下就出汗。

饮食建议:喝黄芪水(取3-5片黄芪煮水,注意感冒发烧时别喝),吃小米南瓜粥(小米养胃,南瓜补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避免熬夜(熬夜最耗气)。

简易动作: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瘪下去,每天做5分钟),帮助补肺气(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

四、办公室上班族专属:3个“5分钟”养生技巧,工位就能做

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的上班族,特意抽时间养生不现实。这里给大家3个“5分钟”技巧,不用离开工位,就能结合自身体质养生:

1. 工位泡“体质养生茶”

不用复杂操作,把对应体质的食材放在保温杯里,用开水冲泡即可:

气虚/阳虚体质:放3片黄芪+1颗红枣;

阴虚/燥性体质:放3颗麦冬+1朵菊花;

痰湿/湿热体质:放2片冬瓜干+3颗炒薏米;

气郁体质:放3朵玫瑰花+1片陈皮;

注意每天换一次食材,别反复泡(营养会流失)。

2. 午休按“体质对应穴位”

午休时不用躺着,坐在椅子上就能按:

怕凉(阳虚):按涌泉穴(脚底);

怕燥(阴虚):按太溪穴(脚踝);

情绪差(气郁):按太冲穴(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没力气(气虚):按足三里(膝盖下方,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每个穴位按1分钟,力度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3. 久坐后做“体质适配伸展操”

每坐1小时,起身做5分钟:

痰湿/血瘀体质:做“弓步压腿”(左右腿各压5次),帮助活血、祛湿;

气郁/气虚体质:做“双臂上举”(双手举过头顶,向后伸展5次),帮助疏肝、补气;

阴虚/特禀体质:做“转腰”(双手叉腰,顺时针、逆时针各转5圈),帮助放松身体,减少过敏不适。

五、避坑提醒:这3个秋季养生误区,很多人都踩过

知道了该怎么做,还要知道“别做什么”。下面3个误区,尤其需要中医爱好者和上班族注意:

误区1:所有人都吃梨“润肺”

很多人觉得秋天干燥,就每天吃梨润肺,但痰湿、阳虚体质的人吃了反而会加重不适。梨偏凉性,痰湿体质本身湿气重,吃凉梨会“助湿”,导致大便更黏;阳虚体质怕凉,吃梨可能会拉肚子。这类人群如果想润肺,可以吃蒸梨(加热后减少凉性),或换成苹果、葡萄等平性水果。

误区2:秋天“贴秋膘”,多吃肉补身体

老一辈说“贴秋膘”,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湿热、痰湿体质的人,秋天多吃肉(尤其是肥肉、红肉)会加重湿热、痰湿,导致舌苔更厚、身体更沉;气郁体质的人多吃肉容易消化不良,加重情绪差。正确的“贴秋膘”应该是“缺啥补啥”:气虚体质可以适量吃点鸡肉、牛肉;阳虚体质可以吃点羊肉;其他体质以清淡、均衡为主,别盲目多吃。

误区3:秋天运动“出汗越多越好”

秋天是“收”的季节,运动要避免大汗淋漓(会耗散阳气)。很多上班族平时不运动,周末突然去跑步、健身,出一身大汗,结果第二天就觉得累、感冒——这就是违背了“秋收”的原则。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温和的运动(比如快走、八段锦、瑜伽),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别追求“大汗”。

❗ 重要提示:以上健康科普信息部分内容借助AI工具辅助创作,依据个人经验修订确认,仅供参考!鉴于个体差异巨大,不可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执业医生。

❗ 药材使用需辨明体质:脾胃虚寒者慎用麦冬、菊花等凉性药材;阴虚火旺者忌用黄芪、羊肉等温补食材。

#中医九大体质 #秋季养生 #上班族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