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技术破局!大庆油田外围区块上演“寻宝记”,低效井变身高产井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大庆油田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开发日久的现实,如何让老油田持续焕发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大庆油田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开发日久的现实,如何让老油田持续焕发新生机,成为一道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进入“十四五”时期,大庆油田将目光聚焦于潜力巨大的外围油田。这里的未动用储量占据油田总量的绝大部分,但因其“三低”(低渗透、低产能、低丰度)的特点,开采难度极大,大量宝贵资源长期沉睡地下。进入2025年,大庆油田通过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成功破解了这一困局,不仅有效控制了产量递减的态势,更为老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01 “压驱渗”织网修路,为致密油开辟高速通道

致密油藏如同坚硬的“磨刀石”,将原油牢牢锁在微小孔隙中。传统开采方式往往收效甚微,面临“注不进、采不出”的尴尬局面。为此,大-庆油田的技术专家们大胆创新,推出了“压驱渗”一体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思路是“驱渗结合、再造缝网、全程补能”。它不再是单一的注水或压裂,而是将两者高效结合。在压裂改造储层的同时,就向地下注入驱油剂,提前为原油流动补充能量。

技术人员将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给地层修建“立体交通网”。通过体积压裂和多级转向,在地下织就一张复杂的裂缝网络,让原油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能够顺畅地汇集到井口。

葡333区块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该技术的巨大威力。通过为每口井量身定制改造方案,27口直井和3口水平井累计增油超过5.6万吨。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多个区块推广,累计产油超过13.3万吨,为唤醒沉睡的致密油资源提供了关键钥匙。

02 侧钻“直达列车”,精准驶向剩余油富集区

对于开采了近三十年的老区,许多油井产量递减,甚至沦为低效井,“地下有油采不出”的难题困扰着油田人。侧钻技术的应用,则像一列精准制导的“直达列车”,为盘活这些老井资产开辟了新路径。

该技术充分利用原有井筒,在井下向特定方向钻出新的水平分支。这就像是在主干道旁开辟出新的匝道,能够精准绕开断层遮挡和水淹区域,直接抵达那些未被有效波及的剩余油富集区。

榆树林油田的升榆48-62井便是典型案例。这口日产不足0.2吨的低效井,在经过侧钻挖潜后,初期日产油飙升至5吨,实现了“逆袭”。侧钻技术不仅盘活了老井,还因利用了原有设备而大幅降低了投入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

当然,这趟“直达列车”的运行需要极其精密的操控。从选井、选层到钻进轨迹的设计,再到后续的压裂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团队“精雕细琢”,确保列车能够精准停靠在“宝藏”旁边。“十四五”以来,已有超过200口低效井通过侧钻技术重获新生。

03 “多介质补能”,为枯竭地层注入强劲活力

在另一些致密油藏,原油被困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岩缝里。投产后,由于地层能量先天不足,产量会迅速下降,油井很快变得“贫瘠”。面对这一困境,大庆油田的技术人员转变思路,从“补充能量”入手。

他们创新采用了多介质补能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向地下注入氮气、减氧空气等混合介质,为油藏“打气”。这些气体不仅能有效补充地层亏空的压力,还能提升原油的流动性,甚至能钻进常规水驱无法进入的微小孔隙。

通过这种方式,如同给泄了气的皮球重新打满气,技术人员成功将岩缝深处的原油“挤”了出来,焕活了地层。在升55区块的试验中,3口濒临枯竭的“贫油井”在措施实施后,平均日产量恢复到投产初期的水平。

其中,升扶46-斜50井的日产油量更是增加了四倍之多。自2021年以来,这项技术已在大庆外围油田应用超过400井次,累计增油12.74万吨,让越来越多的“贫油井”变成了持续贡献产量的“活力泉”。

从“织网修路”到“精准直达”,再到“焕活地层”,大庆油田依靠持续的技术革新,成功破解了外围油田的开发难题。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地下宝藏,更确保了大庆油田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地位愈发稳固,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续写了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