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连向日本发布旅游与留学的安全提示,这究竟是单纯的外交表象还是实质性的反制?日本社会怎么会对高市早苗的强硬移民政策这般认同?倘若右翼民意成了主流,日本经济真的能扛得住失去中国游客的后果吗?

11月中旬,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发布针对日本的安全提示,把赴日旅游的风险等级从“谨慎”调高成“加强防范”,而且还会同教育部、外交部提醒中国学生和学者得慎重斟酌赴日留学以及短期研修这类项目。
这一系列动作,明明白白指向这么一个人:日本现任首相高市早苗。

自10月下旬起,高市在国会及公开场合频繁炒作“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类论调,还多次宣称“日本得考量第一击的可能性”,这般越界之语直接触及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关注点。
应当讲,中方这回把限制人员流动当作第一阶段反制举措,它既不会马上演变成经济制裁,而且还能对日本社会舆论以及服务行业形成实际压力。
必须指出,中方这次反制并非虚张声势从外交部措辞的转变,“做出严正交涉”替代“表达关切”,再到官媒的统一定调,这般行动竟并非终结。
更值得留意的是,日本社会对高市早苗强硬路线的支持程度,比外界预想的要高。11月中旬,《朝日新闻》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66%的日本受访者觉得高市早苗更强硬的移民政策“颇具前景”,反倒仅有24%的人表示担忧。
调研还表明,有56%的日本受访者觉得,日本得“缩减外国游客与移民数量”,反倒仅有26%持主张增多对外开放的态度。
可以说,这种“右翼现实主义”的转变趋势,已在日本的中青年群体里占据主流地位。
那这样问题就来了,日本右翼民意究竟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背后的逻辑又究竟是什么?就当下情形而言,起码能从以下这三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政界与媒体的长期耦合运作,实际上,日本右翼民意的蔓延,绝非是偶然出现的情况。
早在担当总务大臣之职时,高市早苗就和《产经新闻》《读卖新闻》这类右翼媒体搭建起稳固的合作关联。
接任首相之位后,其政策表述和舆论宣扬竟全面交融起来。
比如,《产经新闻》于10月下旬连续发文,大肆渲染“赴日外国人犯罪率上扬”“旅游业致使城市失序”“外国人福利滥用”这类议题。
数据真假还待核查,不过效果确已呈现:在一些地方议会(像群马、埼玉),竟有“应对中国游客限流”的地方提案冒头。
其次,立法和政策得配套推进。2025年10月通过的《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修正案,赋予政府在“国家安全威胁”这种前提下的临时性遣返权。这般立法表述几乎跟高市的挑衅路线毫无缝隙地契合,把“减少外国人”和“国家独立性”捆绑起来,营造出一种“抵抗外来压力便是爱国”的错觉。说白了,这就是拿法律给右翼民粹主义作支撑。
最后,社交平台上的舆论回音室效应,一些日本网民宣称,“要是中国人不来,欧美以及东南亚游客倒也能补上那个空缺。
这种论调在情感层面很有煽动性,可与官方数据一对比,便显得十分单薄。
当政权主动扶持这类叙事,主流媒体丧失监督本领,民众渐渐陷入“觉得多数人都这么想”的舆论回音里——右翼媒体的民调不再是体现现实的数据,反倒成了政权自我合法化的摆弄工具。
不过,换个角度想,日本难道真的就有十足的把握能扛得住失去中国游客所带来的冲击吗?
经济数据从不掩饰真相。2019年疫情暴发前,中国游客占访日外国游客总数近三分之一,消费额占比更是逼近四成;到了2024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游客的消费依然达到约1.7万亿日元,占据全部访日消费总额的21.3%。
于这般现实情境里,宣称“中国人不来没啥大不了”,实则多为一种情绪化的自我宽慰之举。
从具体数据而言,冲绳县观光协会曾对外宣称,要是2025-2026年中国赴日团体游人数相较2023年缩减50%,那便会径直让该县年度旅游收入减少约380亿日元,而且还会对超1.2万个相关就业岗位造成影响。
东京都相关负责人于10月也提及,“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会明显冲击中小商圈的生存状况”。
航空公司、酒店、百货、租车、餐饮等产业链上游,也有了动静:日本航空(JAL)在11月初取消了部分冬季中日航班安排,三越伊势丹集团调整了12月免税销售的预估,竟然把同比增长预期从12%调低到5%。而且这样的调整体现出产业链上游的变化态势。
事情说到这儿,我们得去思量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当右翼民粹主义和经济实际状况产生冲突时,日本政府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当下,高市早苗所领导的政府很明显是选了前者——借民族主义情绪来遮盖经济困境,靠强硬外交来转移国内矛盾。
但这种做法能持续多久,当日本中小企业已然切身感受到“中国游客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当旅游业、服务业、航空业的从业人员纷纷陷入失业境地,日本民众难道还会依旧力挺高市早苗的“强硬路线”么?
当然,中方此番反制也释放出清晰信号:于台湾问题而言,任何逾矩之举都得承担后果。
这可不单单是冲着高市早苗个人去的,而且还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一次集体警示。
就像网友所说,“中国这回跟高市早苗彻底翻脸,非得强硬到底不可。
若高市不下台,关系便不会缓和。得让日本人明白,中国没了日本也能过得很不错。
“在这般背景之下,且问高市早苗政府,你们当真已准备好去承担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