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财报看全球车企格局,为何中国车企业绩更稳

2025年进入收官战,全球汽车行业的三季度财报,透出一股强烈的寒意。但仔细一看,这份寒意分布得并不均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2025年进入收官战,全球汽车行业的三季度财报,透出一股强烈的寒意。但仔细一看,这份寒意分布得并不均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传统巨头们的“感冒发烧”,另一边是中国车企的“逆风奔跑”,这背后的格局变迁,远比表面数字更值得玩味。

一、 财报里的“东升西降”:销量与营收的双重分化

海外巨头:陷入“负增长”漩涡。丰田、大众这样的老牌强者,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更不用说斯特兰蒂斯、奔驰、本田等出现了销量与营收的双双下滑。曾经高歌猛进的特斯拉,也罕见地出现了销量、营收、利润的三降。

中国车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对比之下,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中国主流车企,销量普遍实现两位数暴涨。中国车企用技术实力赢得市场,这不再是一句口号,比亚迪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以326万辆的销量直追福特,跻身全球前五。

不仅销量跑得快,在赚钱能力上,中国车企也展现出了更强的底气。当奔驰、大众的利润腰斩,连“利润王”丰田都下滑16%时,比亚迪的净利润却稳稳地站在二百亿级别以上。

二、 逆袭背后的“胜负手”:研发投入

海外巨头:受困于“今天”的包袱。 大众、宝马研发费用的下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揭示出,当传统业务利润下滑时,巨头们在转型投入上正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与战略犹豫。曾经的“护城河”燃油车,如今正变成拖慢他们转身的“负重”。

中国车企:坚定投资“明天”。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高达437亿、同比激增31%,规模与增速均位居全球顶尖。这背后是一个清晰的逻辑,中国头部车企已将“技术领先”视为生命线,在智能电动化的赛道上疯狂押注。当你的技术领先一代,体验更好,价格更有竞争力时,市场自然会用订单投票。

当“大象”在转身时因体量庞大而步履蹒跚,身手敏捷的中国车企已经在新赛道上抢跑,并建立了技术的“先发优势”。这种优势正持续转化为产品力:更懂中国消费者的智能座舱、更具性价比的电动车型、更快迭代的软件功能……这些构成了中国车企稳固业绩的“护城河”。

三、“技术赢市场”的生动注脚

“中国车企用技术实力赢得市场”这句话,在具体车企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比亚迪凭借DM-i、e平台3.0、CTB等一整套自研技术矩阵,实现了规模、营收和利润的平衡,其全球前五的销量就是技术市场化的最佳证明。

四、从财报看,游戏规则已变

过去的竞争力来自于发动机、变速箱和百年品牌积淀;而现在,决胜的关键变成了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以及面对变化时快速响应的魄力。

中国车企之所以业绩更稳,是因为他们更早、更坚决地拥抱了这场变革,并用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将先发优势固化为了阶段性的胜势。当然,这场长跑才刚刚开始,全球竞争依然充满变数。但至少从这份财报来看,中国品牌已经拿到了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入场券,一场深刻的全球市场格局重构,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