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古诗词,诗人不同际遇,背后竟是影射时代的变迁,浮沉的人生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5-06 10:42:08

李白与杜甫,两位唐代文学巨匠,尽管年龄相差十一载,却同处于一个辉煌的诗歌时代。

有趣的是,两人分别在《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中吟咏了同一条源自四川的河流,记录了他们的离川之旅。然而,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却迥然不同。

年仅25岁,青春洋溢的李白决意告别四川,他昂首望向辽阔的天空,满怀壮志,迈步奔向繁盛的大唐盛世。

其诗作中展现了奇幻壮美的自然风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江入大荒流”横绘江山辽阔;转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竖描天空之上的奇景变幻,尽显其想象力之飞扬。

当杜甫年近六旬,他不得不挥别四川,步入暮年的步伐沉重,眼中满载着无尽的哀愁与遗憾,一步步远离那盛唐的辉煌。

他以笔墨勾勒出壮美山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而随后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自喻为一只被遗忘于世,孤独且无助的沙鸥,迷失了飞翔的方向,这是一颗寻觅归宿而不可得的灵魂。

这两首诗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对比之下,它们仿佛是大唐风貌变迁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的历史变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踏上了一场朝向楚地的壮阔之旅。江水悠悠,载着一叶扁舟,也承载着一颗年轻而沸腾的心,穿越了重重山峦的阻隔,驶向那片传说中的广袤天地。

李白,这位自幼便胸藏诗书、剑指天下的少年才俊,终于在二十弱冠之年,决定挥别故土,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去探寻那未知而充满诱惑的世界。

山峦似乎懂得谦让,随着船行渐远,它们悄然退至幕后,将广阔的平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旅人眼前。

江河不再受制于峡谷的束缚,它豪迈地涌入无垠的荒原,仿佛是自由意志的宣誓,宣告着与过往狭隘的诀别。

这不仅仅是地理景象的转换,更是李白内心世界的一次飞跃,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热切期盼。

当夜幕低垂,月光如洗,清澈的水面映照着皎洁的月亮,宛如一面从天而降的明镜,不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纯净与高远。

云层堆叠,变幻莫测,时而聚集成海市蜃楼般的壮观景象,那是大自然最神秘的馈赠,也是李白心中理想国的幻影,激励着他不断向前,探索那些只存在于梦境与幻想中的奇迹。

即便心怀壮志,远离故乡的路途仍旧充满了不舍与眷恋。李白望着那熟悉的水流,它们仿佛成了故乡的信使,默默陪伴他走过万水千山,每一滴都承载着对故土深深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这份情感,复杂而深刻,如同月下江面泛起的层层涟漪,虽细小却绵延不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横向铺展的是视野的开阔与自然界的辽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纵向延伸的是心灵的高远与梦想的无垠。

李白在这横纵交织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个既能文亦能武,胸怀天下,勇于追梦的青年游子。

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正是这样的矛盾与统一,塑造了这位千古诗仙独特的魅力与不朽的灵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在晚年的凄风苦雨中,杜甫的生活画卷铺展着一抹淡淡的哀愁。

成都草堂,这个由挚友严武慷慨援手所构筑的避风港,成了他心灵与肉身的双重慰藉。

然而,随着严武骤然离世的消息如寒风般侵袭,杜甫那本就摇曳不定的生活之舟失去了最后的泊岸,迫使他不得不挥别这座给予过他片刻安宁的城市,踏上沿江东下的孤旅。

这一行,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绪上的一次流放,满载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过往温情的深切怀念。

诗作开篇四句,犹如工笔细绘的山水,细腻而明媚,仿佛是大自然对诗人悲凉心境的一种温柔对抗。

但随后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则是杜甫以锋利的笔触,巧妙地运用反讽,揭开生活表象下掩藏的辛酸与不平。

他的名声在外,世人皆道因文采斐然而扬名,却不知这背后是多少个夜晚的挑灯疾书与理想未竟的无奈;论及仕途,按理应在年迈体衰之时自然引退,可现实却是壮志未酬先遭弃置,一腔热血空付东流。

这份自嘲,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潮汹涌,是对命运无常的苦笑,也是对时代不公的无声抗议。

此时的杜甫,已是风烛残年,疾病缠身,失去严武这位精神与物质支柱后,其境遇之困顿,非外人所能全然体会。

出川之路,对他而言,每一步都沉重得如同背负着山岳,不仅因为身体的衰弱,更源于心灵深处那份被排挤、被遗忘的痛楚。

整首诗,字里行间弥漫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奈与沉郁,那是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失去之后的无限怅惘相互交织的情绪。

对于杜甫而言,仅仅被视为一个擅长文字的文人,无疑是对其胸怀抱负的极大低估。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能够经世济民的政治家,而非仅仅在纸上谈兵。

只可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终只能化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喟叹,将自己比作浩渺天地间漂泊无依的飞鸟,深刻表达了对坎坷命运的感慨与对社会现实的深深无奈。

李白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时候,他在船上。他顺这个船往下漂,明显是从峡谷中穿行出来,进入这样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

杜甫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时在孤舟上,那个船是停在那儿的,他是站在靠岸的船上,水流很平稳,他看到水向外流淌,反衬个人生命的渺小。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其实他们诗里的都是同一条江流。而且写得非常相似,不分伯仲,都写得非常好。

同一条江流,流出却是不同的人生的走向,一个朝代的无云变幻,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在那悠远的宋代里,李清照,这位出身名门的才女,以她细腻温婉的笔触,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

她的文采斐然,如同晨露中的花朵,清新脱俗,世人无不为之倾倒,而这份才华背后,是父母满满的宠爱与一个无忧无虑成长的环境,为她的诗词世界铺垫了最温柔的底色。

少女时期的欢声笑语,那些关于友情、自由与梦想的日子,犹如溪流边轻轻摇曳的柳丝,虽已随风而去,却在记忆的长河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溪亭聚会的情景,定格成了李清照心中永恒的画卷。酒香与笑声交织,天边最后一抹斜阳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纯粹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然而,欢乐终有尽时,当夜幕悄然降临,一行人带着微醺的醉意踏上归途,小舟轻摇,却因醉眼朦胧而不觉偏离了方向。

误入藕花深处,那是一片梦幻般的境地,荷叶密布,荷花亭亭,月光下更显幽静神秘。

桨声唉乃,惊扰了一群栖息于滩头的鸥鹭,它们振翅高飞,划破宁静的夜空,也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丝清醒与怅惘。

归家途中,虽然路途曲折,但那份“沉醉”之中蕴含的不仅仅是酒精的作用,更多的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是一种心灵上的陶醉与释放。

李清照用她的笔,记录下了这份独特的体验,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愉悦,以及对生活琐碎烦恼暂时忘却的自由与解脱。

如此这般,李清照的生活不仅是诗酒趁年华的肆意,更是心怀诗意、情系自然的淡泊与超然。

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失浪漫的日子里,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心醉”,将瞬间的感动化作永恒的文字,留给后世无尽的回味与向往。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在杭州,苏州当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是,他激流勇退,晚年隐居洛阳,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

天寒地冷的一天,眼看大雪就要来临了,此时此景,做点什么最应景呢?

家里新酿的酒,该出场了吧,这小炉红扑扑的,在炕桌上放着,在这欲雪的黄昏,有什么比对炉饮酒更能消除那袭人的寒意呢?然而“独酌无相亲”,必须有知己把酒共饮,方能味足兴浓。

他开始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老刘啊,我这一切准备就绪,来喝一杯不?”

这酒、炉具备,色、香诱人的眼前景描写,我想老刘肯定是招架不住,马上就跟老婆大人请假迎风冒雪飞奔而来了。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老刘在途中,他会不会继续发出邀请信,约三几老友一起围炉对饮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小诗,写出了比酒还醇的情味,感动了后世无数不少人。

常人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酒不醉,这氛围、这暖和劲,就让你醉了。但是大家会想,白居易怎么能写这么温暖的诗呢?他年轻的时候也写不了,他四十多岁之前是“达则兼济天下”。

官做得不大,操心的事不少,上至皇上下至黎民百姓,他全操心。被贬作江州司马之后,他在苏杭确实办了不少好事。但这心思慢慢转到自己身上来了。

特别七十四岁他退休以后,他在洛阳找了六个老头,加上他自个,搞了个七老会,岁数最大的有八十九岁,他算最年轻的。

这七个人岁数加在一块,你知道总数是多少吗?五百七十岁,这些人在一块喝酒,皆是年高而不仕者,说白了,当官这事咱不讨论,我们就是享受人生。

李清照与白居易的这两首诗词虽然都表现诗人的日常生活,但不同的是李清照展现的则是人生的上半场。白居易呈现的是他人生的下半场。

李清照的人生上半场可谓是顺风顺水,家里的大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再加上家庭殷实,难得的是她本人又才情兼备。

一个官二代,富二代,没有那些嫯气,幸运总是眷顾优秀的人,羡煞旁人的是,她嫁与了赵明诚,之后与爱情相伴,琴瑟和谐。李清照的前半生,妥妥的一生嬴家。

比白起一居易在洛阳的时候,主要就是享受生活,组织七老会,画《九老图》,反正就是跟与他志同道合的这帮老头子在一起。

他人生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展示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惬意,这在诗歌表现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不再像初盛唐的时候总是高歌猛进,想要治国平天下。

白居易的诗,即便在人生的下半场、在他贬谪失意的情况之下,我们依然能够从这首《问刘十九》当中感受到那种旷达自励的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