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同窗好友,66年要求赴京面谏,主席连忙安慰:暂时不要过来

南书房 2023-01-18 22:10:18

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此后,各地官员上京面见毛主席都纷纷夸赞农村热火朝天的场面。

然而,有一人却公然唱反调道:“我也到老家去了解了一下人民公社,不过,发现有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我看在粮食亩产的数字上有些虚假现象,一亩地产几千甚至一万多斤,我看有点不实在。”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现在全国的农村形势都很好。你很不错,还从中看出了问题。你敢于说真话,这很不容易呀!”

这个实话实说最终得到主席肯定的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好友,与主席结交了63年的周世钊!

一、 毛主席的同窗好友

1897年3月12日,周世钊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的一个农民家里,从小生活虽然艰苦,却不忘学习,渴望着有一天读书成才。

1913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为招生打出了“不收学费”、“毕业就能当教师”的招牌。小学刚毕业的周世钊被这则招生广告深深吸引,随即前去长沙投考。最终,成功录取的他被编入预科第一班。

在班上,周世钊结识了来自韶山的毛泽东,因交谈投机而相见恨晚的他们便结为友人,互相以兄称之。

次年春天,周世钊、毛泽东随学校并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

毛泽东在学校热爱学习、人品极好,还有着非凡的抱负和胆识。最让人叫绝的是,他有一种特殊的领导才能和气质,能令人在与他交流后心悦诚服。

周世钊虽没有毛泽东那般特殊的领导才能,但是,他本人同样是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他高尚的品德,尤其是文学、诗词方面非凡的造诣一直为同校师生所称颂。

1917年7月,毛、周二人分别以第一和第二的名次入选校优秀学生评比,被合称为“毛周”,这足以见证校内师生对这两个青年才俊的认可。

只是,不同于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周本人更致力于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于是,毛、周二人从一师毕业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而周世钊则在后来辗转于各个学校教书,从事教育工作。

在这期间,两人天各一方,虽彼此间仍不时有书信往来,但是,碍于长年的战争动荡,隔了些年便中断了联系。

一晃数十年,昔日的毛润之已经成为中共领导人,而周世钊则成为了母校湖南一师的代理校长。

此时。南下的解放军兵锋直指长沙,周世钊则利用自己代理校长的权力,组织学生和校工加强巡逻安保工作,保护好学校财产,准备迎接解放。

随着长沙的和平解放,周世钊和毛泽东二人在中断20多年联系后,又迅速复联,恢复到了恰同学少年般亲密的关系。

后来。毛泽东每到长沙,都不忘邀请周世钊共餐畅谈。

1950年10月7日,已然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与受邀来京的周世钊进行了会面,期间谈及了政党问题。

毛主席问:“你过去参加过什么民主党派没有?”

周世钊诚实答道: “你知道我这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愿加入什么党派。”

毛主席听后建议他先加入民盟,这是一个由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周世钊想必能很好地适应其环境。

次年2月,周世钊加入了民盟,在这之后开展起自己最为熟知的教育工作,并充分履行了党外民主人士民主监督的职责。

二、对出兵朝鲜的疑惑

1950年10月27日,毛主席召见了周世钊和王季范,这两人都是毛主席的昔日至交。尤其是王季范,他还是毛主席的表兄。

因此,毛主席在会谈间毫不掩饰地向他们透露了志愿军已经秘密开赴朝鲜的消息。

周世钊听了大吃一惊,他在震惊之余更多地感到担心,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道:“这场仗非打不可吗?”显然,他对这一决定是有些反对的。

毛主席对此没有作出回答,反而向对面的二人发问道:“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王季范没什么意见,毕竟主席已经做出的决定自己犯不着去表示异议。何况,他深信自己这位表弟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周世钊倒是一点不惧,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国家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设国家。我们派志愿军抗美援朝,是不是会影响我国的和平建设呢?”

关于和平建设的问题,这一直是当时党内外人士对出兵朝鲜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毛主席自是不会忽略这个问题,但是,他考虑得要更为深远。

毛主席对于周世钊解释说:“不错,我们迫切需要和平建设的理由足以写百条千条。但是,现在假若美帝真的把朝鲜搞垮,纵若他不过鸭绿江,东北地区也要时常面临着它的威胁,要进行和平建设会有很大困难。”

紧接着,毛主席向他们分析了我国当时周边的安全形势:自二战结束以来,美苏争霸的格局愈发明显。美国对新中国的建立非常担心,它唯恐新中国会加入苏联阵营,所以,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敌视政策意图长期封锁遏制。

其中,美国扶植韩国李承晚政权、台湾蒋介石集团以及南越的保大政权。对此,毛主席认为朝鲜、台湾、越南就是美国人插在中国身上的三把尖刀,他们分别对准了我们的头、腰和脚上。一旦局势有变,美国就从这三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最终,将新中国包围扼杀在萌芽中。

毛主席最后总结道:“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为了不让美帝的如意算盘打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样才能图个安稳。可惜,党内还是有很多人没能看出这点来……”

“是不是有胜利的把握呢?” 周世钊最为关注的还是这个。

“你们是知道的,我是不打无把握的仗的。我和中央一些同志已经制定了战略,对胜利是有把握的。因为美帝的军队有一长三短。” 毛主席不慌不忙地先卖了个关子。

周世钊迫不及待地询问道:“这一长三短何解?”

“美帝的钢铁多、飞机大炮多,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它现在到处树敌和布防,受人牵制,兵源匮乏,是第一短;它远隔重洋,运输补给线长是第二短;美军实为侵略而战,军队士气十分低落,这是第三短,也是致命伤。虽有一长,不能敌这三短。而我们为保家卫国而战,士气和兵源条件都很不错。我们要打持久战,以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使它每天都有伤亡。时间一长,受不了伤亡的美帝就只能与我们进行和平谈判解决。”

随后,周世钊又不放心地问了美军是否会在我国沿海大规模登陆以及派军机轰炸我国各大城市的问题。毛主席对此都作出了一一解答。

经过毛主席的一番剖析,尤其是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使得周世钊原本关于出兵朝鲜的质疑被一扫而空。

几年后,周世钊感叹道:“我当时只怕影响国内建设,没想到最后竟把美帝给打败了,这是了不起的事!”

三、直言劝谏毛主席

身为党外的民主人士,周世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民主监督的职责所在。为此,周世钊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与毛主席对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就是之前他敢对毛主席抗美援朝决议提出异议的原因所在。

1958年,郭沫若创作出了历史剧《蔡文姬》。其中,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毛主席对此颇为赞同,他认为为曹操翻案是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的。一时间,文学界和史学界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

当然,毛主席此举另有用意,他为曹操翻案实则是借古喻今,针对的是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周世钊却没有多想,由于涉及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身为知识分子的他完全凭着学术态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以曹操品格低劣为由而拒绝为曹操翻案,为此,还与毛主席展开了激烈交锋。

事后,周世钊虽仍坚持己见,却也真诚地称赞毛主席对文史的研究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1959,年,毛主席在会上把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划入资产阶级范畴。周世钊对此颇为气愤地说:“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就不承认自己是!”

当时,毛主席的威望是空前的,一般人谁敢当众触犯逆鳞?但是,他周世钊就敢。为了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他敢直谏不屈。而毛主席的表现也令人敬佩。他对周世钊表现了空前的豁达大度,不但丝毫没有因此动怒,还表示欢迎他今后再继续与自己交流意见和看法。

六十年代。作为毛主席好友的周世钊,仍因为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的身份也经受了多次冲击,身心俱残。他看不惯这段时期以来的一系列乱象,于是,在1966年7月致电毛主席,要求上京面谏。

对此,毛主席连忙回电对其好言抚慰:“局势不定,你暂时不要过来……”,这才打消了对方上京的念头。

1972年,暴露出的问题愈加明显。周世钊愤而上京,于同年10月2日深夜当着毛主席的面慷慨陈谏3小时,最后递交了一封长信。

信上提出了八条意见,条条矛头直指“要害”,言语十分尖锐。在这一时期,周世钊竟敢不惧风险如此,胆识不可谓不壮。

会面结束时,毛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冷静地劝告周世钊走的时候一定要经南京、上海回长沙,并一再叮嘱他注意安全。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没有人护卫,更应多加小心为是。”

毛主席担忧是有道理的,一旦这封信外泄,自己这位老同学怕是要得罪不少人。

周世钊则丝毫不以为意,只点头不应。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自此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只有书信和电报往来。

1976年4月,毛主席惊闻周世钊病危的消息,他连忙于4月20日凌晨选派了两名医生乘飞机从北京飞往长沙,专程为周世钊治病。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还是晚了一步。周世钊于早晨6时在长沙病逝。而在四个多月后,毛主席也于北京逝世。

这两位同窗好友纵然过去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彼此间友谊的真挚长久。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能够无忧无虑地追忆往事,共叙友情……

0 阅读:140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