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回忆长春围城战:我万分歉疚,此生此世都愧对长春父老!

近代史江湖论 2024-03-04 09:56:25

回忆起1948年辽沈战役中的长春战役,曾任国军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的郑洞国曾沉痛地说:

“多少年来,每每追忆起长春围城时的惨状,我都不免心惊肉跳,尤其对长春人民当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牺牲,更感到万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将愧对长春的父老百姓!”

郑洞国是黄埔一期的骄子,曾参加过东征和北伐,也是最早参加抗战的国军将领之一,从古北口抗战到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长沙会战……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郑洞国堪称表现出色,屡创强敌,战功卓著。

他后来还曾担任远征军驻印新一军军长,率部收复缅北,扬威国外。

这样一位名将,一生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所目睹过的生死悲欢更是不计其数,是什么让他对长春战役如此刻骨铭心呢?我们知道,辽沈战役最激烈的两个战场是在锦州方向和辽西方向,长春实际上是通过郑洞国的临阵起义获得解放的,所以真正的战斗并不算最激烈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当年的长春市市长尚传道的回忆中找到答案。尚传道晚年在回忆文章《长春困守纪事》中写道:

“开始强迫疏散人口以后,(长春)市民因辗转饿死在卡哨内外中间地区的,日有增加。饿飘在岛,白骨累累……尸横遍野,呻吟之声不绝,俨似人间地狱。到10月19日长春解放为止……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12万。”

“人民政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约8万具。卡哨以内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亡,这是亘古少有的对人民的浩劫。”

12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要知道,就算在整个辽沈战役中,我军和国军的伤亡数字也远没有这么多——在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中,我军的阵亡14010人,伤53327人,伤亡约为6.7万人,而国军被我军毙、伤的人约为5.5万人,双方伤亡合计约12.2万人。

要注意,这是伤亡数字,而不是阵亡数字,而且这是整个辽沈战役,包括塔山阻击战、锦州战役、黑山战役、辽西会战等这些最惨烈的战役的伤亡数字总和。

长春曾是东北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45年抗战结束后,这里的人口大约是50万。在后来的国共对抗中,我军在东北北部占据了优势,国军在东北南部占据了优势,这导致北满的一些敌伪人员、地主恶霸流入国民党控制的长春。

到1948年初,随着双方攻守的转换,作为双方争夺重点的长春人口大量流失,数字降到了40万,其中有10万是国军的家属和留守人员。

四平解放后,长春和沈阳之间的联系被切断,长春于是又迎来了一波逃亡高潮,在1948年5月30日,东总正式下达封锁长春的命令前,长春城内的居民已经跑了一半,人数为20多万人。

郑洞国是在48年3月走马上任的,在5月30日长春被围之前,他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积极储备了大量的粮食。根据当时的存粮数量和城内人口,长春的存粮可以支撑到7月底,进入8月后,城内就会无粮可吃。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粮食,供应军队,蒋介石在6月初给郑洞国发去密电,要求他将长春市内老百姓的粮食完全收归公有,禁止市场买卖,再由国民政府方面统一授粮,按人分配。

时任长春市长的尚传道对郑洞国说,这个办法并不可行,一旦这么做,必然会造成市属人员的贪污勒索,百姓一定不堪骚扰,如果他执意要着蒋介石的办法,“请您另派市长,我实在没有这个本事。”

几人商量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采取“战时粮食管制办法”,规定老百姓存粮的数量,保证他们能吃到9月底,此外多出的余粮必须拿出一半卖给政府,充当军粮;其次,粮食允许在市场上买卖,但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不许哄抬价格。“违者严惩,直到处以极刑。”

这条法令刚一发布,长春的粮食市场立刻就陷入了混乱,人心惶恐之下,粮食的价格仿佛断线风筝一路不受控制地飙升。黑心商人投机倒把,中饱私囊,郑洞国无奈下令枪毙3人以儆效尤。又有军人参与投机,郑洞国又下令枪毙了一个军需官。但对于上层军官的投机活动,郑洞国则保持了沉默,没有深究。

最令郑洞国头疼和无奈的,是曾泽生的60军。当时60军和新7军共同驻防长春,新7军原先就在长春驻防,储粮充足,有些家底,但60军是新来的滇军部队,他们只能现买现吃。粮食如此难得,保安司令部的储粮又都在新7军的仓库里,60军的人饭都吃不饱,更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于是便开始到老百姓家抢粮,搞得老百姓家都不敢生火冒烟。

郑洞国对此非常无奈,一方面,他要靠60军的兵卖命守城,另一方面这又涉及到国军根深蒂固的嫡系和非嫡系之争,他虽然是长春的最高长官,也无力平息这场纷争。

新7军有不少的库存燃料,但他们却不愿意拿出来给60军,而是让他们自行解决,于是60军就派士兵上街,把无人住的房子的房梁卸下来烧柴,先是无人认领的房子,再是公家的房子,最后就变成了民房,由此又引发了老百姓和流氓军人的群架、械斗乃至枪战。

公园和马路上的树被砍伐殆尽后,墓地的棺材也被刨了出来,沥青的路面也被挖掉烧火……一个繁荣的长春很快就变得千疮百孔,凋零破败。

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军纪很快就会失去效力,长春不战自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郑洞国又收到了蒋介石的电脑,命令他把城内的百姓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守军的压力。

郑洞国别无选择,只能照办,他下令将城中没有存粮的老百姓一律赶出城外,并且明确规定,一个军警要赶走8个人,一个保长要赶走3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又造谣说“七一毛泽东过生日,八路军放卡子”,骗老百姓出城。就这样,数以万计的长春百姓被连哄带赶,软硬兼施地送出了城外,滞留在了长春城和我军封锁线之间的地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蒋介石想把老百姓作为“包袱”甩给我方,而由此造成的历史责任,也只能由他来承担。

蒋介石毒辣的手段无疑给我军的围城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要人还是要城”这一棘手的问题,我方负责对敌工作的杨滨(地下工作者,曾任曾泽生副官长)给林罗谭首长写了一封详细的报告,并指出:

“国民党反动派不要老百姓,坚决把穷苦老百姓赶出卡哨外边来”,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今天我们要不要老百姓的问题。”

“今天大量让老百姓、真正的难民过来,对敌人的瓦解作用会更大。出来就是一条生路,人心想我。每个人都往我解放区跑,不愿拿着枪杆在那里等着挨饿、挨打或当俘虏。”

杨滨建议,应该会把难民收容起来给予救济,让其进入解放区,并划定难民区,有计划地收容。

他的这条建议立刻引起了林罗谭的重视,他们没有等待中央的答复,就采纳了杨滨的建议。

9月11日,林罗电告肖劲光、肖华及守城部队:

“凡愿意出来者,一律准其通过……望你们依此做出计划,分批地但优势尽早地开放,做到于10天内放完。对出城之难民,应发动地方党及军队力量,尽一切可能组织救济,宣传慰问……”

此后,前线围城指挥所成立了难民委员会,先后发放4000吨救济粮,500斤盐和6亿元东北流通券,此举挽救了无数难民的生命。两相比较,对比不啻天壤。

据尚传道回忆,在整个长春战役中,新7军由于储备充足,并无饿死士兵的现象出现,即使是较为困难的60军,一直坚持到10月,也没有听说过有饿死士兵的情况,最多就是营养不良。这么一看,老百姓的粮食去了什么地方无疑已经非常清晰了。

这些都是郑洞国一直到晚年,仍感到对长春老百姓无限歉疚的原因。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7

近代史江湖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