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AI已经下沉到五线小县城了

数智前线 2024-05-13 22:19:06

AI下沉,要靠谱又好玩。

文|宁静路

编|任晓渔

大模型在B端进入应用落地元年的同时,在C端AI应用层,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人群正在下沉。AI工具影响的群体不仅是一线城市的上班族,也有五线小城的公务员,还有大理青旅的老板和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或将其充当生产力工具,写文件做PPT,或将其充当打发时间的玩具,做成各种智能体。

同时,伴随着模型能力进步,人们应用AI产品的深度也在提升。以智谱清言为例,支持“一亿字”知识库的智能体能力解锁,用户已经可以快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专属的智能助理。

而随着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国产AI类应用在C端如何能真正破圈,让更多人来使用?

01

当AI走进五环外

五一节前,与在五线小县城工作的朋友闲聊,他说起了五环外小文员工作的苦闷。外界可能觉得,都五线小县城了,应该不至于996,每天是不是到点就下班,钱不多但好歹事少离家近。

但从他的反馈来看,县城的打工人日子也不那么好过。公司日常运转有一些文书工作,是他的活;老板有时候要参加县里的一些活动,如果稍微正式点的场合,发言稿得他先写一份。不大的公司还有个公众号,公司日常运营、员工团队建设等也要撰写活动稿件,这个他也要干。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起眼,但文字工作每个人都能提几句意见,零碎又耗费精力。所以前阵子他接连好几天都要坐在电脑前憋稿子。

作为被老板压榨的社畜,除了苦命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当时萌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最近各类科技大厂们推出的AI产品,帮助他解决撰写文件的苦恼。一来是真的为了他好,节省他的时间,二来也有个私心,也想看看这些AI产品在真实需求中的表现。

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发来了一个需求和使用反馈。

一开始他的使用反馈并不佳,AI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太粗糙,最后还是要自己上手重新来一遍。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但最后发现虚惊一场,是使用方式的问题。

他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Prompt,写的非常宽泛,而且一上来就想要得到一个完善的版本。

很快,他重新拆分了需求,AI这一次没有掉链子,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内容建议。

这些生成的内容可以整合进他搭建好的内容框架,丰富观点的层次,能够形成一篇更详实的材料。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如今,他在写各种材料时,脑子里先想到的是能不能用智谱清言这类AI工具提供一些点子,帮助打开思路。

无独有偶,另一位在沿海某二线城市地产行业的朋友也时常询问AI产品能不能用在工作中。

她的工作涉及大量的PPT汇报,比如要针对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向客户和合作方提交报告。这不只是单纯的问答,而是涉及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应用。

由于当时国内推出智能体商店的玩家并不多,智谱AI是其中较早发布智能体商店的人工智能企业,旗下的GLMs对标OpenAI的GPTs,并且还是完全免费,没什么体验门槛和成本。对于一个月薪勉强糊口的打工人,免费和提升效率同等重要。

在我反复排除跟我客套的因素后,看得出来,AI的表现让她非常满意。

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多大模型产品不止在科技圈内狂飙猛进,也不是人工智能行业在自嗨,这些应用正在逐渐覆盖和影响到了更广泛的人群。

而且,他们不只分布在一线大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在四五线小县城里,也有不少人已经率先成为这些AI产品的忠实用户。

02

智能体让AI越用越深

除了用户群体从一线城市向更广泛的地域扩散,从去年到现在,用户们使用智谱清言这类AI工具的深度也在提升。

科技类媒体是AI产品的先锋用户群,我们自己就经历了从轻应用到用大模型来满足定制需求的变化。文生图应该是大模型刚火起来时,圈内最先用起来的功能。科技类图文内容生产者日常工作有一个痛点,是如何找到贴合文章主题的配图。

各类与前沿趋势有关的内容,配图需要抽象且具科技感。过去这类图片通常要靠美工专门制图,成本高昂且速度慢。用大模型产品的文生图功能,生成视觉效果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图片非常快,配图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图片风格洗练,智谱清言也成为我们常用的配图小助手。

而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功能则不太一样。有些时候它强大的生成能力让人赞不绝口,但有时候它则让人哭笑不得。回复的内容第一眼看上去像模像样,但其实是胡说八道。还有一些答案比较大路货,针对性较差。

这些问题国内的大模型公司们当然也知道。各路人马都在想办法,升级基座模型,还给大模型加外挂,让它变得更可靠更好用。比如智谱AI,也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并且发布了智能体商店,同时大模型产品还能联网和搭载各种私域知识库。

这相当于通用能力升级之外,再加上专门领域的buff,本科生再读个博士。一番操作下来,AI产品就不再是可用可不用,想起来再去问两句的小配角,通过上传用户自己的文档、文件和知识,它成了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专属知识小助理。

这么看,有点化普通为神奇的意思了。你还别说,现在各类AI应用都在暗暗使劲,提升自己的文本挂载能力。

比如智谱AI悄咪咪上线的知识库,就被人称为“一亿字的智能体”。简单说,用户在智谱清言创建智能体时,最多可以上传1000个文件,并且每个文件100MB,总处理字数的上限达到1亿字。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体量意味着什么,有个很直接的类比。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总字数约7亿字。我们普通人日常要处理的领域内知识需求,绝大多数应该超不过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因此绝大多数场景下,智谱AI的知识库产品容量应该足以应对用户的需求。

我们也在网页端点击创建了几个智能体。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写出你的要求,让AI自己去生成智能体配置,不用绞尽脑汁去配置。生成之后,用户还可以调整名字和改变细节,之后就可以发布智能体。创建好的智能体创在网页端和APP端都可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还能设置智能体的开放程度。发布成私密状态,就是专用助手,完全不用担心信息泄露。

我们很钦佩六神磊磊具备的丰富的金庸知识储备,也想拥有他那样随时对金庸小说人物掌故信手拈来的能力,于是创建了一个“金庸英雄谱”的智能体。

描述词非常简单,就五个字“金庸英雄谱”,之后AI自动生成了非常详细的简介和配置信息。

上传的单个文件里有1600万字但显然这没有难倒智谱的智能体创建平台。

当我问“乔峰的师傅是谁?”

点开知识库里与之相关的片段可以看到相关原文内容。

虽然自诩死忠粉丝,看过好多遍各个版本的神雕,但是我的确记不得这个名字。

之后我又创建了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智能体,出海领域相关的知识助手,把此前积累的十几份热门研报全部上传,并且发布成了私密使用。

测试效果时发现,它出乎意料的好用。

如图所示,返回的结果不是市面上通行的大路货,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细节 。

同时,在智能体调试状态里还会显示内容来源。

不信邪的用户可以去提到的相应来源去验证,能发现这些确实是行业研报原文,最终的答案经过了智能体的提炼和总结。

我还尝试问了其他专业问题,比如“中国的家电品牌相比服务品牌出海,处于什么水平?”在提问时,有故意的错字和漏字,但是从回复看,这并没有妨碍智能体的理解。它给出的答案非常具体,有判断,有数据,也能对比出两种类型企业的差异性。

这种效果,简直是多了一个随身的知识小助理。也难怪从一二线大城市到四五线小县城,各路打工人纷纷用起了AI。

03

靠谱有趣,AI类APP才能玩起来

提高效率是AI最朴素的追求,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生产力工具,在智谱上都非常受欢迎,例如AI搜索有111万人次使用,数据分析则有51万人次使用。

但当我们以为大家都在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用AI工具疯狂内卷时,靠谱的年轻人还用AI玩出了花。

比如,一位解密小游戏的爱好者最近在智谱AI玩起了一款AI解谜游戏——犯罪之谜侦探。本来她以为凭借自己的“资历”能轻松通关,但是玩了一阵后,她发现自己进入了无限循环中,无法起诉相关的嫌疑人。而出现这个结局的原因其实是她忽略了与游戏里的一个关键NPC互动,最终用户扮演的侦探无法拿到关键的信息,起诉犯罪嫌疑人这个结局就没有出现。于是她不服输选择了重玩游戏,经过尝试,她走通了故事线。目前这个智能体已经吸引了十几万人次的互动。

在C端用户的使用场景里,靠谱只是最基本的诉求,有趣才是深入交流的源动力。

另一个例子是“表情包大全”智能体,这个智能体的玩法是,只要输入文字,它就能生成各种表情包。从闺蜜群里的八卦闲聊,到相亲相爱一家人里到家长里短,再到工作群里的情绪表达,表情包从来都是应对这一切的最好武器。

比如输入“为什么周六要调休”,它自动生成了以下表情包。

对i人来说,它可以放飞自我,愉快斗图。对e人而言,它简直就是自己的第二张嘴,“总有一些场景用文字回复显得生硬,但又需要回应,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款表情包。”

由于智能体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用户自己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公开发布的智能体受到其他用户的欢迎,也繁荣了智能体市场。从智谱清言APP的每周趋势榜可以看到,智谱AI官方出品了一些智能体,还有大量的是用户自己打造和发布的。

智谱清言上各种智能体也迎来了大爆发。据智谱AI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GLMs个性化智能体功能上线以来,智谱清言智能体中心已有超过30 万个活跃智能体。

这些形形色色的智能体各具特色,但都有个共性——要么靠谱好用,要么有趣好玩。

靠谱又有趣的智能体越多,能吸引更多人来玩,产生更多的智能体;同时,APP的用户越多,用得越深,也在加速产品智能程度的升级。在C端人群里,智谱清言有望在用户人数及口碑和产品能力进化间形成数据飞轮。

0 阅读:4

数智前线

简介:关注数字化、云计算、智能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