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日为何被称为龙抬头,龙从何而来?有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03-06 10:24:00

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龙抬头,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包含了天文学、农业、节气、文化、自然崇拜等各种因素。

农历二月二日这一天正好对应了一个天文学现象,也就是俗称的天象。

上古时期的人为了观测天象,把黄道(太阳运行路线)、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共有4组,每组7个。

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东部的天空,称为东方青龙七宿;

二十八星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北部的天空,称为北方玄武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七个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西部的天空,称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南部天空,称南方朱雀七宿。

龙抬头说的就是东方青龙七宿。

角指的就是龙角,亢指的是龙的咽喉,氐指的是龙的前足,房指的是龙头,心指的是龙心,尾指的是龙尾,箕指的是龙尾摆动所引起的旋风。

冬天的时候,青龙七宿隐藏在地平线之下看不到。

二月二,龙抬头

到了仲春(惊蛰至春分之间)时节,角宿(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出现了,此时只有龙角出现,龙的身子还隐藏在地下平以下,看起来就像一条准备飞起来抬头一样,所以称为龙抬头。

这就是龙抬头的来历。

以2024年为例,惊蛰是农历正月二十五(公历是3月5日),春分是农历二月十一(公历是3月20日),而龙抬头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公历3月11日)。

青龙七宿到了仲夏时节,整个七宿都出现在天空,形似飞天,到仲秋时节,开始潜渊,到仲冬时节,就隐藏在地平线之下。

一年四季的变化,让东方青龙七宿像一条龙一样在天空活动,古代科学技术又不发达,因此把这种天文现象与神话结合在一起。

现在的问题是:惊蛰至春分之间有15天时间,为什么古人把二月初二作为龙抬头?

龙抬头节

从哪个朝代开始把二月二日作为龙抬头的已经不可考,目前史料中记载最早关于二月二日与龙抬头相关的是在元朝。

元末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熊梦祥晚年隐居在北京门头沟斋堂镇,写了《析津志》一书,元大都旧称为“析津”,《析津志》其实就是地方志,也就是元朝时期的北京地方志。

其中有一段话记载了龙抬头:

《析津志 岁纪篇》:二月二日 ,谓之龙抬头。 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 ,直入家中房内, 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

大概意思是:二月二日这一天,就是龙抬头,五更时分,各家用石灰撒在井边,并以米和羹制成白道,一直划到家中的房间内,男子、妇人不能扫地,唯恐惊动了龙眼睛。

这应该是元朝末年北京地区过龙抬头的一种地方习俗。

元代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我直到二月二那时,可是龙抬头,我也不敢抬头!

元代的戏剧中也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这说明龙抬头在元朝已经开始流行。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日曰, 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 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到了明代,龙抬头就成为节日,甚至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龙不抬头天不下雨。

最迟元朝已经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

到二月二这一天,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比如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熏虫儿等。

清代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曰薰虫。

清代二月二日也有类似的习俗,所谓的薰虫就是用烟把毒虫薰走,冬天大多数毒虫会休眠,到了开春,天气回暖,毒虫将要解除冬眠,提前把毒虫薰走,能让家人更安全。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并非单独的节日,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把其他很多节日掺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节日。

《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 《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宋朝有花朝节,开封地区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洛阳地区则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后来都合并为二月二日,这一天士人百姓游玩,也被称为挑菜节。

宋朝有花朝节

这种情况就跟现在过小年一样,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只是时间不一样,习俗是类似的。

《旧唐书 德宗本纪》: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宰臣李泌请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从之。

唐朝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替正月最后一天的休假,这是一次节日的改革。

唐朝时期,春天只有三个节日,分别是:正月九、正月晦(正月最后一天)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是没有节日的,唐德宗和宰相李泌商量,把正月晦(正月最后一天)改成二月一日,这一天就成为中和节,这三个节在唐朝合称为三令节。

宰相李泌请求在中和节日让百官进献农书,司农卿献上禾童、衸的种子,王公外戚献上春服;士子和庶民百姓以剪刀和尺互相赠送准备裁剪衣服,乡村做中和酒;祭祀古代主管树木的神以祈求谷子丰收,皇上同意了。

中和节原本是二月一日,这一天是要放假的,那二月二日如果是龙抬头,那也要放假的,这说明唐德宗时期,二月二日还不是正式的官方节日。

也就是说:二月二日龙抬节作为节日,准确的时间应该是在唐朝之后,元朝之前。

唐朝有中和节

唐朝的中和节也叫春社日,还叫社日节,一般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节,一戊是10天,社日节也就是立春的50天之后,这一天还是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

社日节的来历与祭祀社神有关,在上古时代,就有对社神的崇拜,社神就是土地神,中国在很长的历史中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靠的就是土地,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自然崇拜。

因为各种原因,唐朝的中和节、宋朝的花朝节以及后来的社日节,都被集中到二月二日这一天,也就是龙抬头节。

除此之外,由于二月二日正处于惊蛰至春分之间,正好也是春耕及播种时节,大地复苏,万物回春,因此二月二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又由于二月二有龙抬头这种天文现象,因此二月二日也被称为青龙节(东方青龙七宿)、春龙节(春天的龙抬头)。

0 阅读:103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