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为何1976年突然离世?多年后女婿痛惜:自己犯了错误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3-07 10:49:06

1976年7月6日,一则从北京传来的噩耗,让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朱德元帅因病逝世,一代伟大革命领袖英灵永眠。

消息传来,各地人民怀着沉痛不已的心情,纷纷自发地为朱老总举行了祭奠仪式。人们在深切哀悼朱老总的同时,心中也不禁泛起了疑问。

不同于之前重病缠身久治不愈、医生回天乏术抢救无效逝世的周总理,也不同于身体衰弱、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多年的毛主席,朱德元帅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身子骨十分康健。

既然身体状态始终保持得不错,为何朱老总会突然因病离世呢?大家议论纷纷,做出了许多猜测,但始终没人能知晓正确答案。

直到多年后,朱老总的女婿接受了一场独家专访,回忆岳父生前的点点滴滴,这才解开了这个萦绕在全国人民心头多年的谜团。

朱德女婿在面对记者时,沉痛不已地表示,岳父之所以走得突然,和他的一个工作习惯息息相关。而且对于这件事儿,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朱德女婿刘铮

为什么一个工作当中的习惯,竟然能让朱老总失去生命?他突然离世背后,有着怎样的神秘故事?朱老总的女婿又为何要说,岳父去世自己有错呢?

独家采访

2014年的初春,记者来到了北京市区内的一条弄堂,这片区域的房屋都十分陈旧,里面居住的几乎都是普通市民。

可这片住宅其中一户居民,身份非常特殊,记者想要寻找的,正是这户人家的一家之主。经过反复打听,记者终于一路摸索到了目的地,叩开了这家的大门。

走进屋内,记者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尊朱德元帅的半身青铜塑像,周围还摆放着一圈耀眼夺目的鲜花。再往里走,住宅的过道处还有朱老总的许多画像以及照片。

等到了客厅后,记者又发现,室内的墙壁上悬挂着许多老字画,且都是朱老总当年的手迹。与其说这里是一户民居,不如说是座纪念朱德元帅的“袖珍博物院”。

能够收藏到朱德元帅如此多的珍贵照片和亲笔手迹,想来这家的户主,跟朱老总关系必然特别亲近。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家的一家之主,正是朱德元帅的女婿刘铮。

自从当年和朱老总家的千金朱敏喜结连理,刘铮就和朱德元帅成为了一家人,翁媳两人一直以来关系都亲密又和睦。

刘铮与朱敏

多年之后的现在,刘铮已经从昔日英姿勃发的帅气小伙儿,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依然对自己跟岳父的种种往事念念不忘。

凡是记者对于朱德元帅的询问,刘铮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许多朱老总生活日常的细节,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儿。

根据刘铮的回忆,岳父朱老总是个生活作风朴素优良,为人行事严谨细致的人。他在工作时一丝不苟,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日常点滴小事儿。

同于为人随性洒脱的毛主席,朱老总每天的时间表,都是可丁可卯儿的。到了什么时段该干哪些事儿,他都计划得井井有条,执行得分毫不差。

朱老总特别注重身体锻炼和饮食健康,他每天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在吃早点之前打一套太极拳,活络筋骨强身健体。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祖国大地,朱老总早早起床,踱步到院落中央练太极。一套太极拳,被朱老总挥舞得虎虎生风,他总是说:“多打太极有利于舒筋活血。”

锻炼完毕后,就到了朱老总吃早餐的时间。他饮食习惯十分清淡,非常注重营养搭配吸收均衡,早上从来不吃重口味的食品。

不过虽然朱老总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科学健康,但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成日里熬夜工作。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国家各项事务离不开他。

说到这里,记者不禁问起了那个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朱德元帅是由于什么原因,突然染病逝世的呢?难道跟他习惯性熬夜工作有关系?

刘铮晚年

沉吟良久之后,刘铮跟记者说,朱老总经常熬夜确实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但这不是他去世的根本性原因。朱老总走得突然,跟他的一个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听闻此言,记者大惊失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爆料,哪怕是已经解封的国家机密资料,都没有一个字提及朱老总的离世,跟工作习惯有什么关系。

看着记者惊讶不已的目光,刘铮长叹一声,讲述了岳父离世那一年,发生的种种事件。那是一个悲怆又感人的故事,大家听完之后,都不由得潸然泪下。

带病工作

1976年初,周总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弥留之际,他希望能够再和老战友们见上一面,说一说话,交代自己的后事。

为了见周总理最后一面,更是为了更好地交接工作的大事小情,已经是九旬老者的朱老总不顾北京初春和酷寒,亲自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此时的朱德元帅,腿脚已经十分不灵便了。他不光再也打不了太极拳,甚至早就已经拄上了拐杖,连走路都需要别人搀扶着才行。

可即使是这样,朱老总都要满足周总理的心愿,亲自见上一面才能安下心。后来周总理的葬礼,他更是强撑着身体,全程参加了。

周总理走后,朱德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每日吃不好睡不着,一想起周总理就不停地流眼泪。由于身体实在太过虚弱,他和毛主席一样,没能够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可相比亲密革命战友离世的悲切,朱德更加挂心的,是整个新中国的大局。周总理这一走,国家许多中央事务,都找不到人来做了。

那个时候,毛主席早已缠绵病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根本劳累不得。朱德元帅以国家大局为重,毅然主动承担了中央的各项重大事务。

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德元帅熬夜工作变得变本加厉了。原来他只是熬到后半夜,现在干脆动不动彻夜工作不睡觉了。

除了经常通宵办公,朱德还得进行繁重的大小会议,批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紧急文件,更要及时体察民情聆听地方领导干部们的报告。

这些累人的工作,朱老总都一一扛了下来,而且完成得非常漂亮。不过有一项工作,连勤勉至极的朱老总,都觉得又累又棘手。

该工作就是接待外宾,不光身体疲惫,而且心累。每次和各国大使或访华官员进行外交斡旋和协商对话,对朱老总的体力以及心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重任,朱老总发扬了老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顽强精神,不断咬牙坚持着。与此同时,为了言行举止不损害国格,他还给自己定下来一套“规矩”。

其中关于接见外宾的时间,朱老总特意给自己规定,必须比外宾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会场,以彰显新中国的地主之谊。

朱老总之所以要这样做,一则是由于“分秒必争”的军人本能,二来是出于外交礼仪的考量,他希望向外宾们传递新中国亲切有礼的国家形象。

只不过这样一来,朱老总自己,就要承受极大不便了。早到半个小时,就意味着朱老总必须在原来的时间基础上,早起半个小时。

对于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而言,早起或者晚起半个钟头,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可朱老总已经是一个年过九旬、行动不便的老人了,每次早起,都给他的身体带来的巨大痛苦。

当时刘铮正在国务院的外交办公室工作,每次看到岳父面色苍白、站立不稳的痛苦模样,都又心疼又担忧。他曾多次劝阻朱老总保重身体,只不过始终无效。

为了能让朱老总轻松一些,刘铮私下里跟他的贴身秘书商量了一个对策。秘书偷偷把朱老总抵达会客厅的时间延后一刻钟,这样既提前到场了,朱老总也不用那么劳累。

本来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没过多久,因为一场意外,秘书的安排出岔子了。就在一次接待苏联大使的常规会见中,朱老总竟然比苏方人员晚到了!

这件事儿让朱老总又是自责又是生气,连忙问秘书是怎么回事儿。经过核实时间,中央办公室的人确定了,此事中苏双方都没有出任何差错。

原来,那一天苏联大使刚好事务不忙,因此心血来潮步行到达了中南海的会客厅。由于走得很快,他提前二十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

而朱老总的秘书,此时已经安排他提前十五分钟接待外宾了。这一来二去,朱老总就比苏联大使晚到了五分钟左右。

本来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丝毫不会影响两国关系和祖国外交局面。可朱德元帅怕一而再再而三,终有一天发生外交失礼的事件,因此勒令秘书必须严格遵守半小时的标准。

在此之后,无论刘铮和贴身秘书如何苦苦相求,朱老总都坚决要提前半小时进入会客厅,哪怕再不舒服时间都不能延后。

意外离世

1976年6月21日,朱老总依照之前的外交约定,准备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澳大利亚总理。这次他依然按照老惯例,提前半个钟头进入了会场。

可朱老总等来等去,一个小时过去了,距离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钟头,澳大利亚总理还是没有露面。于是乎,朱老总只能在会场继续苦苦等待。

当时正值盛夏,北京的天气又比较干燥,因此十分炎热。为了更好地照顾外宾,人民大会堂冷气开得特别足,对于朱老总这样的九旬老者而言,有些过于冻了。

秘书见朱老总打了个冷战,连忙建议他去比较暖和的休息室等待。可朱老总怕澳大利亚总理来了之后见自己不在,引起外交误会,故而果断拒绝了。

就这样,朱老总为了国家颜面着想,一直坚持在会场挨冷气的冻。直到一个小时后,澳大利亚总理抵达会场,这次会面才算正式开始。

会见工作结束后,我国外交办公室连忙查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结果发现,这场迟到事故与我方无关,是澳大利亚大使馆的工作失误导致的。

原来,澳大利亚总理早在会见的前一天,就通知本国大使馆自己临时有要事急需处理,与朱老总的会晤不得不延后一小时。

可对接的通知人员粗心大意,只给我国外交办公室拍了封电报就完事儿了,丝毫没有注意到由于机器故障,电报并未发送成功。

此事结束后,澳大利亚大使馆特意就迟到问题,向我方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可朱老总早就因为吹了一个多小时的冷气,得了感冒卧床不起了。

有一些医疗常识或生活经验的朋友都知道,高龄老人要是得了重感冒,是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朱老总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朱老总的感冒总是不见好,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当感冒引发了肺部疾病时,家人们不得不将其送进北京协和医院,由专家进行专项治疗。

可即使是在缠绵病榻无法起身的情况下,朱老总都坚持在病房进行工作。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让身边医护人员为之动容,更感染了无数人。

可是天公不作美,还是无情剥夺了这位伟大革命领袖的宝贵生命。尽管医生护士们已经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了,可朱老总还是在1976年7月6日不幸逝世。

朱德元帅的离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巨大震动,以及中华儿女的无限伤感悲痛。他的亲人们更是难以接受哭泣不止,尤其是女婿刘铮,简直可以说是肝肠寸断。

刘铮之所以情绪格外激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岳父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自己能够劝住岳父,不让他提前到场,他也就不会吹到冷风,也就没有后面的病情了。

面对来访记者时,刘铮不无遗憾地表示,岳父去世得实在太早了。如果没有那场感冒引起的并发肺病,以朱老总的身体素质,没准儿能够成为百岁老人。

除了愧疚自责的情绪,刘铮对朱老总恋恋不舍念念不忘,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两人多年以来的深厚亲情。

刘铮一直以来,对朱老总都既亲近又敬爱。在他眼中,朱老总不光是堂堂开国元帅,党的革命元勋,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

翁婿情深

出身平民家庭的刘铮,按理而言是不会和国家领袖产生交集的。不过由于他勤奋刻苦聪颖好学,长大后考进了北京的外交学院,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了起来。

毕业后的刘铮,被组织分配到了国务院外交办公室工作。不久之后,他又在中央的安排下,被分派到了我国驻苏联大使馆。

由于工作的关系,刘铮经常需要和祖国的留苏留学生们进行交流,于是就这样认识了朱老总的女儿朱敏。她当时在苏联留学深造,需要定期去大使馆办理相关手续。

一来二去,刘铮就和朱敏熟络了起来。一开始,刘铮并不知道对方是朱老总家的千金,只是觉得两人投缘,后来得知朱敏的显赫出身后,还是不卑不亢地保持着交流。

久而久之,刘铮和朱敏互生情愫,很快便陷入了热恋。两人都想尽快结婚,可刘铮面对彼此家境的巨大鸿沟,心里犯了难。

刘铮并不因平民家庭出身而妄自菲薄,他只是担心威风赫赫的朱老总,看不上自己这个穷小子女婿。可让刘铮没想到的是,自己完全多虑了。

朱老总在得知此事后,特意给女儿致信一封,表示只要是真心相爱,家境和财富都不是什么问题。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刘铮和朱敏在莫斯科喜结连理。

结婚之后的第二年,刘铮的工作调回了国内,朱敏也大学毕业了。夫妻俩启程回国,这也就意味着,刘铮要第一次见自己的岳父了。

见到朱老总之前,刘铮战战兢兢坐立不安。在他的想象之中,堂堂开国元帅必然气场无比强大,满脸写着“生人勿近”四个字。

谁知真到了见面的时候,眼前这位和气幽默的老人,让刘铮又惊又喜。刘铮和朱老总一见如故,翁婿二人畅聊了许久。

得知刘铮夫妇刚刚回国,组织还没有分配宿舍,朱老总特意提出,夫妻俩可以在娘家暂住一段日子。来自岳父的关怀,让刘铮感动不已,并始终铭记于心。

朱老总去世后,刘铮和妻子朱敏都十分忧伤。为了纪念朱德元帅,夫妻俩特意在家中摆放安置了许多朱老总的遗物,还有雕塑、画像、照片,以寄托哀思。

除了仪式上的缅怀,刘铮夫妇还时常教导儿女们谨记外公的革命事迹,努力为国家作贡献。一代革命领袖朱德元帅的伟大精神,最终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工作时还是生活中,于公于私,朱德元帅都堪称一丝不苟、尽善尽美。他的伟大品格和优良作风,值得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1.《朱德大辞典》,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

2.《朱德年谱(新编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

3.党史人物纪念馆:朱德同志纪念辞,人民网。

4.凤凰网:朱德女婿刘铮披露76年岳父突然染病早逝真相,凤凰网。

20 阅读:9099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