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向强健,为何光绪驾崩后20小时就暴亡了?看她临死都干了啥

梅梅评历史 2024-02-23 15:25:56

1908年11月14日,大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驾崩,年仅38岁。

仅仅20个小时后,73岁的慈禧太后也暴毙身亡。短短一天之内,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这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他们的死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直到2008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小组,对光绪帝的头发和遗骨进行了多次化验,这才揭开了尘封百年的真相——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堂堂大清皇帝,竟然是被人毒死的!然而,到底谁才是杀害光绪的凶手,一直到现在,史学界都没有定论。

不过,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慈禧,毕竟在当时敢杀且有能力杀了皇帝的人,普天之下,除了她,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光绪皇帝驾崩后,“政治对手”慈禧是什么态度?

她人生的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慈禧的真正死因又是什么呢?

一、慈禧人生的最后时刻

1908年11月13日清晨,内殿总管尹义忠领着几位太医进入西苑仪鸾殿,前来给慈禧太后请脉,自8天前过完73岁寿辰,慈禧一直缠绵病榻,用了许多药 ,总也不见好。

几位太医小心服侍,为了宽慰慈禧,他们异口同声答道:“臣观太后气色尚好,近日凤体违和,只因之前所患痢疾所致,只要稍加调养,定能恢复康健。”

听到太医的话,慈禧靠在软榻上松了口气,随即又问起了光绪皇帝的情况,几位太医不敢隐瞒,只得照实说来:“回禀太后,陛下今日脉象很不好,大概……大概就在这一两天了。”

慈禧知道光绪一直身体不好,但没想到他竟病得如此重了,不由失神道:“怎么他也病成这样啊?他的后事多未准备,连地儿(皇陵)也没有呢!”

虽然颇多惋惜,但一想到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慈禧立即强撑着病体,诏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袁世凯等人到仪鸾殿议事。

其中,最主要的议题就是嗣皇帝的人选。

庆亲王和袁世凯认为“国赖长君”,建议选道光帝的曾长孙、年已34岁的溥伦为新帝,醇亲王载沣点头如捣蒜,对此也没有异议,可慈禧却当场否决了这一提议。

说是诏大家一起议事,其实只是走个过场,掩人耳目罢了,慈禧心中早就有嗣皇帝的人选了,她看中了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年仅3岁的溥仪。

慈禧之所以会选择溥仪为嗣皇帝,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子、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孙子、慈禧的养女瓜尔佳氏的儿子,而瓜尔佳氏又是慈禧的心腹荣禄的女儿。

从血缘上来说,溥仪身上既有爱新觉罗的皇家血脉,又有叶赫那拉氏的血脉,从政治立场上来说,溥仪及其家族是“太后党”的成员,是绝对拥护慈禧太后的。

另一方面,当时溥仪年仅三岁,是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奶娃娃”,慈禧可以借“新帝年幼”为由,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朝纲。

年已72岁的张之洞担心新帝太过年幼,于朝局不稳,便退而求其次,提出立溥仪的生父、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为帝。

从身份上来说,他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从“兄终弟及”的继承法统上,也能说得过去。

然而,慈禧又找借口拒绝了:“若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

慈禧认为,若立载沣为嗣皇帝,他与已故的同治帝,当今的光绪帝算是同辈,那她亲儿子同治就算“绝户”了,这怎么能行呢?

可若立溥仪,就能将他过继给同治当儿子,载沣还能当摄政王,如此一来兼顾了公义和私情,简直两全其美啊!

张之洞见慈禧态度坚决,便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建议道:“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可效仿之。”

张之洞对光绪帝无后也很同情,既然选溥仪为嗣皇帝的大局已定,那就让他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给俩人当儿子吧。

慈禧见众人不再说话,这才朗声说道:“传我谕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 著在宫内教养 ,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 ,授为摄政王。”

很快,消息传到了光绪帝所在的瀛台涵元殿,当时他的意识还很清醒,看到诏书,他长叹了一口气,喃喃道:“立一长君,岂不更好?……朕不必疑惑,太后主意不错。”

光绪也认为立小溥仪为帝,于国家大局无益,可他深感无奈,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有什么能力来决策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呢?

下午五点左右,宣旨大臣抵达醇亲王府,王府顿时乱作一团。

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刘佳氏当场晕了过去,不过不是高兴的,而是伤心的,她深知慈禧的为人,孙子一进宫就成了慈禧的提线木偶,这辈子哪里还有自由和享受可言?

而载沣也手忙脚乱地跑进跑出,一会叫人给孩子穿衣服,一会被叫去看望老福晋,一会又去招呼军机大臣和内监。

尽管万般不舍,小溥仪还是被带到了宫中,带到了慈禧面前。

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回忆二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

“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见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

慈禧见溥仪哭得厉害,便让人给他拿了一串糖葫芦,谁知,溥仪丝毫不给面子,一把摔了糖葫芦,嘴里还不断哭喊着:“我要嬷嬷!要嬷嬷!”

载沣跪在地上,吓得大气不敢出,慈禧却难得和气,又赏了醇亲王一个恩典:“谕军机大臣等:朝会大典 、常朝班次 ,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 。 ”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在王朝庆典,还是在上朝班次上,醇亲王载沣的地位都必须排在众大臣之上,如此一来,在皇室中辈分更高、地位更高的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只能靠边站了。

慈禧为什么要刻意“打压”奕劻呢?

其实,早在接溥仪入宫之前,慈禧就做好了充分而周密的军事安排和政治部署了。

为了防止奕劻和袁世凯对小皇帝不满,联手发生政变,慈禧果断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调大权在握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到河北遵化,“赴东陵勘验万年吉地工程”,让他给自己监修皇陵。

第二,调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外务部尚书,表面上仍让他参加军机 ,给予重用,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军权。

第三,将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第六镇部队,调往二百里外的涞水,而将自己的亲信铁良和部队调进京城,以防止其他军队进京生变。

谁能想到,如此头脑清醒、雷厉风行、手腕强硬的慈禧,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了呢?

11月14日早上七点左右,太医突然遣人来到慈禧所在的仪鸾殿,汇报说:“皇帝鼻煽动,胃中隆起,皆非佳像。”

慈禧知道光绪的大限已经到了,便领着皇后隆裕,和两个嫔妃去瀛台看望他,当时光绪已经昏迷不醒,按照祖制,皇帝驾崩之前,应该先穿上寿衣,“若崩后再穿,则以为不祥”。

可光绪在弥留之际,凭着仅存的意识,死活不愿穿上寿衣,直到下午五时,这位大清历史上最憋屈的皇帝才万分不舍地放弃了挣扎,离开了人世。

光绪驾崩后,慈禧紧接着下了一道谕旨:

“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现值时事多艰 ,嗣皇帝尚在冲龄 ,正宜专心典学 ,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所有军国笃政事 , 悉秉承钦之训示 ,裁度施行 。嗣皇帝年岁渐长 ,学业成 , 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在这道谕旨里,慈禧透露出了三点意思:立溥仪为皇帝,让摄政王载沣监国,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军国大事,还得向我汇报,听我的旨意办事。

从慈禧颁布的谕旨来看,她还准备继续把持朝政,她绝对想不到,自己已经没多少活头了。

劳累了一天,本就在病中的慈禧本该困倦不已,可她却反常的“体气俱佳”,气色、体力反较之前好了不少。

不仅如此,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15日这天,慈禧天不亮就起床了,进过膳食后,就开始召见隆裕皇后、摄政王载沣及其福晋,还有一众军机大臣,并谈了许久的话。

之后,慈禧以新帝溥仪的名义发布诏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太后。

一切看似都在循着慈禧掌控的方向正常发展,谁知,吃过午饭后,慈禧突然晕厥,太医们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大一会,才将她唤醒。

虽然,此时太医仍安慰慈禧说,只因“感触劳乏,以致旧病复发”,可慈禧心里却清楚,自己的大限恐怕要到了,与许多临终前的老人不同,慈禧的头脑一直很清醒,而且言语清晰从容,“吩咐各事,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争分夺秒,又做了三件至关重要的事:

第一,更改诏书,把帝国的权力移交到载沣手上,同时让隆裕与之相互制衡,不让叶赫那拉家族的权势旁落。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隆裕)懿旨,由摄政王面议施行。”

第二,为自己“正名”。

见太后已到弥留之际,军机大臣张之洞奉命草拟遗诏,慈禧在看过诏书后,又命张之洞专门加了这样一句话:

“余垂帘数次,不知者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

慈禧知道朝野上下对自己垂帘听政多年颇为不满,她解释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根本不是贪权,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实际的行动面前,她的解释显得多么苍白啊!

说完,慈禧又一次陷入了昏迷,就在众人以为老太后已经宾天时,她又一次睁开了眼睛,做了最后一件事。

第三,留下一道“臭名昭著”的遗诏。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此言一出,满殿的人无不愕然,慈禧本人执掌大清将近50年,还十分宠信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她临终前说出“女人干政和太监擅权有违祖制”这样的话,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之后,慈禧又问大臣会不会将自己的灵柩安置在慈宁宫,众所周知,慈禧向来不喜欢慈宁宫,载沣知道慈禧的顾虑,当即表示不会将灵柩安置在慈宁宫,而是会放在皇极殿。

听到载沣这么说,慈禧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于下午三时左右,又一次合上了双眼,只是这一次,她再也没有醒来,此时,距离光绪驾崩仅过去了20个小时。

二、慈禧“暴亡”的真相

从上述记载来看,慈禧在去世前,虽然缠绵病榻,但精神状态和体力一直很好,为什么她会突然去世呢?

慈禧的一位贴身宫女,曾对外透露:慈禧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下药、慢慢毒死的!宫里的很多人,包括太医都知道这事,只是这事太大,大家怕死,谁也不敢说出来而已。

难道慈禧之死也是一个阴谋?

带着巨大的疑问,2008年,专家们专门对慈禧的遗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慈禧的体内真的含有毒性物质!

不过接下来,大家又否定了“慈禧中毒而死”的结论。

为什么呢?

因为慈禧体内的毒性物质,并不足以危害到一个人的生命,换句话说,这些毒的剂量不大,很大概率是慈禧常年吃药,这些药物互相作用,来不及消化分解,就在体内残留了一些毒素。

既然慈禧不是被毒死的,那她为什么会“暴亡”呢?

翻开清宫留下的脉案,我们可以发现,慈禧晚年虽然没有大的致命疾病,但小毛病不断,像咳嗽、腹泻、肠胃不和等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她。

太医们虽然变着法的诊治,但起效不大,再加上,慈禧也没怎么太放在心上,依旧照常生活和处理朝政,导致这些病症日渐严重起来。

1908年6月之后,太医陈秉钧就发现慈禧的肠胃病有加重的迹象,而且对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后来,慈禧在遗诏中,也提到了此事:“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

民间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本来慈禧在73岁高龄,遇到身体不适,应该好好静养、多休息调理,可慈禧手握大权,怎么舍得放手呢?

在光绪驾崩的前后三天里,慈禧因为腹泻和肠胃病,已经不怎么吃得下饭了,但她仍然强撑着病体,处理国事和光绪帝的后事,最后导致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病情急剧恶化,以致不治而亡。

三、慈禧的身后事

光绪和慈禧先后崩逝,丧事该如何安排,一下子难倒了隆裕。

原本,按照清代祖制,帝后驾崩后,一般都要在紫禁城先举办国丧,然后,再转入皇陵风光大葬,可此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国库里没多少钱了。

摄政王载沣建议一切从简,可隆裕却不同意,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婆婆兼姑妈,怎么能从简呢?

可隆裕又实在拿不出钱来,无奈之下,只得委屈丈夫光绪,他的葬礼一切从简,只花费了47万两白银。

虽然这也是一笔巨款,但与慈禧的葬礼花费相比,就显得极为寒酸了。

据史料记载,仅慈禧的棺木一项,就花费了上百万两银子,这还不包括慈禧陪葬的那些奇珍异宝。

李莲英在《爱月轩笔记》中透露:慈禧的棺椁底部铺有一层厚达30公分的珍珠,身上盖着三层镶满珍珠和金丝的锦被,头上带着一顶价值万两白银的珍珠凤冠,口中还含有一颗无价之宝夜明珠,身旁还放置了数百枚用翡翠雕刻的瓜果蔬菜,等等。

除了花费巨大外,慈禧的葬仪还十分繁琐。

慈禧驾崩后的49天内,摄政王载沣每天率领六部尚书及七品以上的官员,在她的梓宫前祭拜,而地方官则在万寿宫设奠。

慈禧驾崩后的一年内,每逢冬至、元旦等重大节日,王公大臣都要前往她的梓宫前祭拜,这种繁琐的仪式一直持续到1909年11月9日,慈禧的灵柩被“奉安”到清东陵,才宣告结束。

然而,仅仅过了19年,慈禧的安息之地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那是1928年7月的一天,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由,用炸药炸开了定东陵,并劈开了慈禧的棺椁。

贪婪的士兵在抢完棺内的宝物后,又盯上了慈禧,虽然时隔近20年,但慈禧的尸身依然保存完好,她口含夜明珠,如熟睡一般静静仰躺在棺中。

为了得到慈禧龙袍上的珍珠,士兵不由分说扒光了龙袍,为了得到她口中的夜明珠,还有人用刀划开了她的嘴巴和脖子,然后将面目全非、一丝不挂的慈禧,扔到了棺木旁。

末代皇帝溥仪听说后,愤怒非常,当即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将孙殿英“绳之以法”,可孙殿英用盗出来的宝物上下打点一番,最后他不仅没得到惩处,反而还得到了重用。

这对曾经大权独揽的慈禧来说,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总结:

不得不承认,慈禧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女人,一直到死,她都保持清醒、精力充沛。

然而,她精明的头脑却不是用在如何富国强兵上,而是如何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上。

1905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任上海《苏报》主编的章炳麟,曾公开发表过一副对慈禧的“庆联”。

上联内容是:“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下联内容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必疆无。”

一副对联,将慈禧在执掌大清期间做的荒唐事,说得淋漓尽致。

国难当头,慈禧不顾国家和人民安危,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时,她身为掌权者,却扔下百姓仓皇逃至西安。

慈禧50岁那年,中法战争爆发,为了息事宁人,她搞了个“不败而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把”交趾“(位于今越南)拱手让给了法国。

慈禧60岁那年,为了给自己祝寿,竟然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导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了日本。

在她70岁那年,日俄战争爆发,东三省又被沙俄占去……

难怪有人说,慈禧每逢过整岁生日,国家必有大乱。

这纵然是她时运不济,可这种局面,不也是她亲手造成的吗?

7 阅读:3351
评论列表
  • 2024-02-24 15:06

    清朝第一个圣母皇太后将国家推向辉煌,最后一个圣母皇太后将大清推向灭亡。

梅梅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