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郑州,最值得“封神”的10大早餐,好吃还不贵,没全国普及太可惜

郑州的土是沉的,一锄头下去,可能就碰着商代的陶片。三千六百年前,商王仲丁把都城迁到这儿,夯土城墙垒得比山还结实,如今商城

郑州的土是沉的,一锄头下去,可能就碰着商代的陶片。

三千六百年前,商王仲丁把都城迁到这儿,夯土城墙垒得比山还结实,如今商城遗址的残垣上,野草枯了又青,砖缝里还卡着当年的炊具碎片。

老辈人说,下雨后捡过带花纹的陶片,擦干净了能照见祖宗的影子。

后来王朝换了一茬又一茬,郑州始终站在中原的腰眼上。

嵩山的石头记着,少林寺的钟声从北魏飘到现在,

老汉们蹲墙根讲的,还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老话。

城隍庙的庙会没断过,糖画儿师傅手腕一转,

龙就活了,甜香混着豫剧的唱腔,能飘满半条街。

火车拉来的时代里,老城墙没挡住新楼,但郑州人没变。

清晨的胡辣汤馆里,瓷碗碰撞得叮当响,辣子放得足,就像这儿的性子。

今天,跟诸位聊聊郑州的十大早餐,好吃还不贵……

羊肉烩面

那碗汤白如奶、面宽似带的“中原神面”,藏着半部中原史。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落难时,农家老妇用麋鹿汤抻面救他,

后来这“麒麟面”因麋鹿稀少改用山羊,成了宫中御膳。

抗战时,郑州厨师赵荣光躲空袭时将剩面与羊肉汤烩作一团,意外创出“面筋汤鲜”的新吃法,这才有了如今“一锅一碗”的规矩。

这面咋恁得劲?

羊骨羊架文火熬六小时,汤里浮着党参白芷的香,面片现抻现煮,扯得比胳膊还长,撕成韭叶宽,配着木耳黄花菜、粉条鹌鹑蛋,再浇勺羊油辣椒,辣得“吸溜吸溜”直咂嘴。

2021年,这手艺还进了河南省非遗名录,

方城人说了:“咱这烩面,汤是魂,面是骨,吃一口,中!”

油馍头+豆沫

油馍头原名“老鸹头”,相传商代都城“亳都”(今管城)的百姓为祭祀伯夷叔齐,

将发面搓成乌鸦头状油炸,取“不食周粟”的节气。

豆沫更绝,源自《史记·伯夷列传》中“采薇而食”的典故。

殷人用小米磨浆,佐以黄豆沫、青菜,熬成半透明的琥珀羹,至今邯郸、郑州老灶仍遵循“三熬三醒”古法。

豆沫里始终浮着炸豆腐丁、花生碎,配一勺现炸油馍头,咬一口外酥里软,蘸豆沫吃,麦香裹着米香,直窜天灵盖。

如今郑州人管这俩叫“早餐双绝”,外地人打卡必点“油馍头蘸豆沫”。

老饕们说,得用刚出锅的油馍头蘸热乎豆沫,外皮吸饱汤汁仍脆,内里松软如云,配碗胡辣汤更“得劲”。

水煎包+豆腐脑(两掺)

得从北宋汴梁城说起。

这口金黄脆香的包子,藏着刘邦逃难时的救命故事,

当年母子俩逃至丰县,店家用粉丝碎、豆面小米粥救了他们,后来刘邦登基,专门把店家请到长安做这“帝王餐”。

如今在郑州老巷里,还能寻着这股子烟火气:

白案师傅揉着老面发面,馅料必用本地小白菜、红薯粉条,再拌上姜末五香粉,包成月牙形,往鏊子里一铺,浇上面水糊,油煎火烤间滋滋作响,

底儿焦脆如薄纸,咬开却鲜嫩多汁,配碗胡辣汤,那叫一个“中”!

从汴京到郑州,从市井到宫廷,如今街头摊儿上,老师傅仍守着“火候三翻六转”的老规矩,煎得外脆里嫩,香得人直咂嘴,

这哪是包子?分明是活色生香的黄河味儿!

烙油馍+胡辣汤

当年抗金英雄赵立驻守徐州,百姓自发烙馍卷馓子送军粮,

民间遂传“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的民谣。

项羽兵败垓下时,韩信设计“捋摸成饼”典故,项羽拒食百姓烙馍而留霸王鞭救老汉,更添悲壮。

这口馍,裹着金戈铁马的沧桑,烙着中原大地的厚重。

如今郑州街头,油馍摊支起鏊子,面剂子裹着葱花、花椒叶,在热油里翻个身,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暄软的内心,咬一口“得劲”到心尖。

非遗顿岗油馍更讲究“内大油外香油”,层多如纸,酥而不腻。

老辈人说“待客不用问,油馍擀三斤”,

这口热乎的烟火气,是刻进河南人骨子里的乡愁,比啥山珍海味都实在!

胡辣汤

得从明朝嘉靖年间说。

严嵩为讨嘉靖欢心,从道士手里讨来助寿秘方,熬成“御汤”。

明末,御厨赵杞带方逃到逍遥镇,这才有了“胡辣汤”的名儿。

于谦巡抚河南时,喝了碗“胡辣汤”治好了伤风,连称“中”!

如今,逍遥镇胡辣汤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成了郑州人的“命根子”,这碗汤里浸着半部中原史。

早晨的郑州街头,总飘着胡辣汤的香。

牛骨熬汤,加面筋、木耳、牛肉,撒把白胡椒,辣得人直咂嘴,再配个油馍头,泡汤里一吸,那叫“怼”!

老郑州人说:“喝胡辣汤得趁热,凉了就没那股子劲儿!”

这碗辣得直冲天灵盖的汤,喝的是烟火气,更是中原人骨子里的热乎劲儿。

浆面条

是郑州人的“命根子”,藏着千年烟火气。

东汉刘秀落难时,饿得前胸贴后背,见一户人家有酸浆、干面条和菜叶,便煮成一锅热乎饭。

他登基后仍念这口酸香,御宴里都少不了它。

如今,这碗面被河南省商务厅认定为“河南十大传统名小吃”,浆水用绿豆淀粉发酵,酸得醇厚,像老城根儿的风,带着岁月的味道。

做法讲究“三热”:

浆热、面热、心热。浆水煮到80℃泛白沫,淋香油轻搅,下细面条、芝麻叶、黄豆,撒芹菜粒、辣椒油,最后吼一嗓子“中不中?”

这碗面,酸得醒脾,香得勾魂,热得暖胃。

老郑州人常说“浆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不是瞎掰!

菜角+糖糕

藏着老饕们口中的“龙胆”传说。

端午前后麦收忙,农人肚子里缺油水,便炸菜角、糖糕补充热量,这习俗从南宋一直传到今儿。更有一段“油炸烩”的典故:

南宋时,百姓恨秦桧害岳飞,便用面捏成秦桧夫妇模样下锅炸,称“油炸烩”,后来演变成油条、菜角。

商纣王时期,老臣蔡脚遭迫害,

比干假传王令“五月五油炸菜角”,让百姓分食,保住了蔡脚一族。

如今,郑州人吃菜角、糖糕,不仅为填肚子,更像是在嚼一段活色生香的历史。

菜角得用烫面,裹上韭菜、粉条、鸡蛋馅,炸得金黄酥脆;

糖糕则用低筋粉烫面,包红糖芝麻馅,咬一口“咔嚓”响,里头的糖稀儿直烫嘴。

老郑州人常说:“中!这菜角恁香,吃一口能顶半晌!”

牛肉馅饼

皮薄馅多,牛肉韭菜馅最受欢迎!

唐太宗微服时被金黄酥脆的饼香勾了魂,咬开见螺旋纹如涟漪,

肉汁烫嘴却鲜得直咂嘴,回宫后仍念着这口“尤物”,

这故事在《太平广记》里藏着市井气的温度。

如今郑州的老铺子,仍守着“三揉三醒”的古法,

面团要醒足时辰,像老辈人说的“耐得住性子才出好味”,牛肉必选后腿肉,剁碎后拌葱姜、撒孜然,油锅里煎得“滋啦”响,

咬开时肉汁“噗”地窜出,外皮脆得掉渣,内里软得像云,配碗胡辣汤,得劲!

这饼不只是吃食,是活的历史。

羊肉汤+烧饼

春秋时郑国主帅华元因一碗羊肉汤引发“羊斟惭羹”典故,

战前犒军分羊羹,唯独漏了车夫羊斟。羊斟愤而驾车直冲敌营,喊出“畴昔之羊,子为政;

今日之事,我为政”,活捉华元致战败,留下“各自为政”成语,

沧桑中藏着权力的微妙与人性的执拗。

郑州羊肉汤配烧饼,今儿个就数这老味儿中!

羊肉汤得用羊骨老汤熬足时辰,汤白似奶,撒把葱花香菜,配刚出炉的登封焦盖烧饼,

外焦里软,芝麻香混着麦香,撕一块泡汤里,吸饱汤汁儿,香得人直咂摸嘴。

老郑州人常说:“羊肉汤泡烧饼,中!得劲!”

肉盒

它的魂儿,得从清朝康乾盛世唠起。

回郭镇刘虎豹兄弟用百年老汤卤猪头肉,配死面烧饼七道工序烤制,外酥里嫩的“饼酥肉香”让“未食肉合,枉到回郭”成了老话儿。

2010年它被列进郑州市级非遗名录,

如今巩义老字号“虎豹肉合”日销千份,返乡游子排俩小时队也得咥上一口,就图那口“中不中?”的家乡味儿。

制作讲究“饼要酥得掉渣,肉要软得流油”。

猪头肉泡12小时去腥,20味香料慢炖4小时,切片肥瘦3:7,拌上现捣蒜汁、辣椒、香醋,夹进烤得金黄的烧饼里。

春搭香椿芽,夏配黄瓜丝,秋添胡萝卜,冬加腌白菜,四季有鲜头。

当地人爱配碗紫菜蛋花汤,一口肉合一口汤,美得很!

早点摊的热气还在冒,油馍头掉进豆沫的声响,像三千六百年前陶片落进夯土里。

人们蹲在墙根喝胡辣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

那些商代的陶,宋城的砖,都碎成粉末,溶进清晨的碗里了。

你咂咂嘴,品得出王朝更替,品得出草木枯荣。

郑州还是郑州,人蹲在土地上,端着一碗滚烫的日常。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6
用户10xxx46 2
2025-11-23 09:08
作者肯定不是河南的
刘鹏
刘鹏 2
2025-11-22 11:01
作者颇有韩国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