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蒋介石:麾下三员悍将,重用一人何至于此?
解放战争的硝烟散尽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坐拥全美械装备的四百多万大军,掌控着全国绝大多数工业基地与交通枢纽,开局占据绝对优势的蒋介石,为何最终只能带着残部退守台湾孤岛,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
面对外界的种种揣测,蒋介石始终避而不谈,从不肯正面回应失败的症结所在。
众人转而向毛主席请教,想知道他如何看待蒋介石这个人,以及国民党政权迅速崩塌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的回答一针见血,他指出蒋介石麾下其实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有三位尤为突出,若能真正委以重任,绝不会落得这般田地。
这三位被毛主席点名的将领究竟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能让敌对阵营的领袖如此认可。
毛主席首先提到的,是有着“长沙之虎”美誉的薛岳。
这位出身广东乐昌的将领,早年间便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从护法战争到东征西讨,在国民党军中积累了深厚的威望,绝非后来那些靠派系上位的将领可比。
真正让薛岳名震中外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中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他以独创的战术重创日军,创下了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辉煌战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增援东南亚战场,同时提振因珍珠港事件受挫的士气,调集了第三、第六、第四十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等精锐兵力,共计约十二万人,在阿南惟几中将的指挥下,沿汨罗江两岸向长沙发起猛烈进攻。
当时负责镇守长沙的正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面对日军的汹汹攻势,他没有选择被动防御,而是结合湘北地区的山川地貌,构思出一套极具针对性的作战方案。
薛岳大胆提出要围歼日军主力师团,这个想法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高层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将领认为日军装备精良、机动性强,贸然实施围歼风险太大,纷纷劝他谨慎行事。
但薛岳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作战思路,迅速调集第九战区的十五个军、四十多个师,共计约三十万兵力,在长沙周边布下了天罗地网。
这套被薛岳命名为“天炉战术”的战法,堪称包围歼灭战的经典运用。
其核心要义是利用湘北多山地、多河流的地形优势,先以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日军,诱敌深入至预设的伏击区域,再依托层层阵地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最后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围,将日军“熔于”天炉之中。
这种战术与二战时期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前用于击败苏联军队的钳形攻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对战术执行的精准度和各部队的协同能力要求极高。
“天炉战术”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在于能否让日军心甘情愿地钻进口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薛岳将麾下兵力巧妙地分为三路:中路部队由战斗力稍弱的部队组成,负责正面引诱日军推进,在日军必经之路实行坚壁清野,将粮食、水源等所有补给物资全部转移或销毁,让日军陷入“进无粮草、退无依托”的困境;左右两路则由精锐部队担任,隐蔽在两侧山地中,根据日军的推进速度和路线伺机而动,逐步收缩包围圈。
起初,三路部队呈一字长蛇阵展开,中路部队的防线故意布置得相对薄弱,给日军制造出“不堪一击”的假象。
日军果然上当,以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贸然向中路发起猛攻。
中路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边打边撤,一步步将日军主力引诱到长沙近郊的捞刀河、浏阳河之间的预设战场。
当日军先头部队抵达长沙城下,以为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薛岳立即下达了合围命令。
隐蔽在两侧的左右两路部队迅速出击,如同两把锋利的钢刀直插日军侧翼,中路撤退的部队也随即转身反击,三路大军形成合围之势,将日军主力牢牢困在“天炉”之中。
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中国军队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
战后日军发布的战报中,只承认伤亡一千余人,这个数据显然是自欺欺人。
要知道,此次战役的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回国后便被解除了军职,若仅仅伤亡千人,绝不可能受到如此严厉的处分,据第九战区统计,此次战役日军实际伤亡超过五万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长沙大捷的消息传来,极大地提振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美国政府也因此加速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力度,罗斯福总统亲自授予薛岳一枚“军团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
然而,这场辉煌的胜利却让一个人感到极为不快,他就是蒋介石。
原因很简单,薛岳并非蒋介石的黄埔嫡系,而是出身于粤系军队,这样一位非嫡系将领立下如此大功,无疑让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们颜面无光,更让他心生忌惮。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再也无法容忍薛岳的“功高震主”,便以“指挥无力”为由,撤销了薛岳的军事指挥权,将他调往后方担任闲职。
直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海南岛防线告急时,蒋介石才想起薛岳的军事才能,又将他派往海南负责防守。
但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早已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即便薛岳拼尽全力布防,也难以挽回败局,最终海南岛被我军成功解放。
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后,薛岳彻底被架空,只得到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职,从此彻底告别了战场,再也没有掌握过一兵一卒。
这位曾经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长沙之虎”,晚年的境遇更是令人唏嘘。
由于没有实际职务和稳定收入,他在台湾的生活日渐窘迫,甚至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告上法庭,堂堂抗日名将落到如此境地,足见蒋介石对他的冷漠与排挤。
薛岳的遭遇令人惋惜,而毛主席提到的第二个人,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将领,他就是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毛主席曾评价白崇禧“狡猾如狐”,这个评价既点出了他的军事智慧,也道出了他在军阀混战中的生存之道,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以证明白崇禧的过人之处。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早在他年轻时期经营广西时便已展露无遗。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广西内部军阀混战,局势动荡不安,邻省的滇军见状,便想趁虚而入,一举吞并广西这块宝地。
为了麻痹桂系军阀,滇军故意打出“借道广西,讨伐广东军阀”的旗号,桂系众多将领都被这个假象迷惑,认为滇军只是路过,纷纷主张放行,唯有白崇禧一眼看穿了滇军的“假道伐虢”之计。
他当即找到李宗仁,力陈其中利害,两人一拍即合,迅速联合桂系其他力量声讨滇军。
滇军见计谋被识破,索性撕下伪装,由沈鸿英率领主力部队大举进攻广西。
当时白崇禧麾下的兵力远少于滇军,但他毫不畏惧,沉着应战。
沈鸿英为了速战速决,将部队一分为三,企图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桂系军队形成合围。
白崇禧通过侦察摸清了滇军的部署后,果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主力部队猛攻滇军最弱的东路军,仅用一天时间便击溃了对手,首战告捷。
次日,沈鸿英亲自率领中路军发起进攻,想要挽回败局。
白崇禧早已在预设战场布下埋伏,待滇军进入伏击圈后,立即下令发起总攻,滇军猝不及防,再次惨败。
连续两场败仗让滇军士气大跌,沈鸿英只得率领残部退守义宁,重新集结兵力。
白崇禧深知“趁胜追击”的道理,并未给滇军喘息之机,率领部队一路追击。
十几天后,白崇禧在义宁外围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发动突袭,击毙了沈鸿英麾下的主力旅长,滇军防线彻底崩溃,再次狼狈逃窜。
六天后,白崇禧率领桂系军队在桂林以北再次追上滇军,经过一番激战,滇军残部被彻底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