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花鸟画中的鸟文化

文旅中国 2024-05-16 10:19:36

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就了许多精于此道的知名画家。鸟在中国画创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上,就出现了花草鱼鸟等图案。至唐代,花鸟画独立成一个画种,自此不断发展。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用工笔细致描绘了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鹡鸰、斑鸠等,个个活灵活现,显示了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北宋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辉煌时期,宋徽宗时,画院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而赵佶本人就是一位书画大家,他融合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写实艺术风格推向高峰。赵佶对鸟的刻画更是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他使中国画“对物写生”的技法与中国写意审美完美相融,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生动鲜活的小生命点缀于自己审美的表达,让鸟成为观者的聚焦点。宋以后的历代花鸟画大家,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大山人、任伯年、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等,皆是在此基础上以鸟入画,而且都有各自独到的建树与创新。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赵佶《芙蓉锦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讲究画中有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气韵的生动。鸟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其多样的体态、绚丽的色彩以及灵活的飞行姿态等,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丰富的素材。从雄健的鹰隼到轻盈的燕子,从华丽的孔雀到优雅的丹顶鹤,每一种鸟类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神韵。在中国画创作中,不仅要生动描绘出鸟的姿态神情,还要表现出鸟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活力,这是画家精湛技巧和审美格调的体现,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在中国文化中,鸟类还承载着丰富的寓意,不同的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也在花鸟画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运用。例如,喜鹊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画一只喜鹊落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绚丽的锦鸡配一枝盛开的牡丹,就是“前程似锦,富贵花开”;鹤寓意着长寿与吉祥,祝寿之作多绘“松鹤延年”;此外,画鸳鸯庆贺新婚,画雄鹰赠予英雄等,都是以鸟为载体,传达文化与祝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画中对鸟类题材的青睐,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

齐白石《喜在眉头》

不同的画家在选择鸟类作为绘画对象时会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而画中的鸟元素也相应体现了这种性格和审美的差异。如李苦禅善画雄鹰,体现了他性格里的豪迈和刚正;孙其峰对麻雀有偏好,反映了他朴实低调的处事作风。有时,画家会选择不同的鸟类作为当下情感表达的需要,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对鸟类的描绘中。例如,在表现离别之情时,画家会选择一只小鸟站在冬日的枝头眺望远方;为表达欢快之情,画家会选择一群小鸟在春天的花枝上嬉戏。这些画面也因为融入创作者的个体情感而深深打动观者。

笔者近期正在创作中国画《百鸟百卉图》,在此也想就花鸟画创作谈一点个人体会。在花鸟画中,鸟往往是画面的主体或点睛之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眼”。首先,在构图上,要根据创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需求,精心安排鸟类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数量,从而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其次,鸟的作用还体现在为画面增添生气和活力上,一幅画中有动态的鸟,会显得灵动有趣,通过巧妙描绘鸟的动作和神情,可以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百鸟百卉图》之一(张建业 绘)

《百鸟百卉图》之二(张建业 绘)

在花鸟画创作中,鸟类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对象、构图元素的关键,还是文化寓意的载体、情感表达的媒介。我们应继续挖掘和传承花鸟画中的鸟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5月14日8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武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