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阿孜古丽|毛鬃跃墨,以马为魂的毛皮画

2024年3月,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内,一幅名为《东方既白》的毛皮画在聚光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幅作品由中国新疆毛皮

2024年3月,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内,一幅名为《东方既白》的毛皮画在聚光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幅作品由中国新疆毛皮画研发者和创始人阿孜古丽·吾甫尔创作,获得了绘画创意类银奖。“将中国传统文化、油画等展现于毛皮上,这是中国式的浪漫与文化创意。”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评价说。

然而,艺术的回响犹在,斯人已逝。阿孜古丽·吾甫尔女士因病于2025年9月29日17时30分在乌鲁木齐辞世,享年48岁。

童年“叛逆”基因的萌芽,

“铁臂阿童木”式的成长

阿孜古丽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天生有股爱探索的劲儿,在院子里一众孩子中,她是最调皮捣蛋的。

小时候玩秋千,把秋千荡到最高处,没控制好平衡,整个人脸朝下摔了下去,鼻梁骨当场粉碎性骨折;还有一回,拉车的毛驴安静地站在那儿,她跑去使劲儿摇毛驴的尾巴,毛驴扬起后蹄直接把她踢到了墙上,身后的墙也倒了;某年冬天院子里,阿孜古丽撺掇男孩子用舌头去舔门外的摩托车,结果男孩的舌头被牢牢粘在摩托车上,只能跪在地上,眼巴巴地等着大人回来救援……等妈妈回来,看到这场景,追着她打了一顿。

最惊险的还是她那两次“跳伞”经历。有一阵子,她觉得动画片里的跳伞特别酷。于是,她找来一把雨伞,从三楼纵身一跃,想像动画片里那样轻盈落地。可现实是她直接骨折了。她觉得是雨伞的撑力不够,又找来床单,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又添了一处骨折。

可她事后还笑着说:“两次‘跳伞’失败,两次骨折,两次被妈妈拿擀面杖粗的棒子追着打,也让我总结出一个 ‘真理’,动画片里的跳伞都是骗人的。但不尝试咋知道,你说是不是?”

回想起这些童年往事,阿孜古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肆意玩耍的时光。“你知道铁臂阿童木吧,我就是那样,只要裸露的地方,胳膊肘、膝盖永远都是用纱布包着的,伤口就没好过。”

她调皮得很,对学习一点儿都不上心,每天就想着怎么玩出新花样。

可奇怪的是,她的成绩还挺不错,特别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她记东西特别快,还能精准抓住重点内容。所以老师们也没怎么过多地约束她,这也让她有了更多释放天性的空间,毕竟在老师看来,学生能把学习搞好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这个曾经调皮得让大人们头疼的小丫头,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系。进入大学后,她看似收敛了一些,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地调皮捣蛋。

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骨子里那股不安分的劲儿还在,只是换了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挑战自我。

从烤肉摊到四店连锁,

为何却全数“熄火”?

“在北京,很多人一提起新疆,就说烤羊肉串儿。我想着做餐饮,肯定能赚到钱。”初到北京,阿孜古丽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商机。说干就干,大三那年,她就在学校门口摆起了烤肉架子,卖起了烤肉。

刚开始她只卖烤肉,半年后城管严管,躲来躲去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她就盘下学校附近一间只有几平方米,能摆四张餐桌的小店,名为阿拉瓦提饭馆,从卖烤肉、抓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卖烤肉?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值得,甚至认为大学白念了。但阿孜古丽的想法却很简单:“妈妈教我为人善良、坚持就好,守住底线就好,做哪个行业不重要。”

羊肉要从新疆空运正宗的、蔬菜要选当天最新鲜的……凭借一股韧劲,经过多年奋斗,阿孜古丽的新疆餐厅有了4家连锁店。“我的餐厅就是新疆的窗口,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新疆人实在,新疆饭好吃。”

就在阿孜古丽的事业风生水起,即将一展宏图时,一切戛然而止。阿孜古丽在一个月里关闭四家店铺,变卖北京所有资产,义无反顾回到新疆。为啥?“妈妈重病,这时候我必须陪在她身边。

”阿孜古丽的母亲阿木拉汗·满苏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维吾尔族女海军,更是阿孜古丽的骄傲与精神支柱。

“还是挺难抉择的,但决定后就没给自己留后路。因为我知道,哪怕留下一个店,我可能还会回去。”

母亲身体不好,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她的价值观里,家人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因为孝顺,我可能孝但我不顺。”

回到新疆后的阿孜古丽,不想再做餐饮行业,也想过找份安稳的工作,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爱折腾的性格不适合。在一年的空窗期里,她一边照顾妈妈一边找项目。在阿孜古丽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一天天好起来。闲不住的她却没了精神气,要做点啥呢?

毛皮之上,踏出艺术坦途

直到一天,朋友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阿孜古丽拿出自己随手创作的一幅马的肖像画作为礼物。她问我,你这个画是从哪里买的?我说我自己做的。她很不相信,觉得像国外的作品,还说,这么好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当成一个项目去做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令阿孜古丽灵光一现。她想,自己或许可以试试走艺术创作的路。于是,不是美术专业出身的她凭借自幼对美术的热爱,毅然踏上了毛皮画创作的探索之路。

朋友看到的这个作品,创意来源于一次与马的亲密接触。2008年,还是北京4家新疆连锁餐厅负责人的阿孜古丽回乡探亲时,在牧区骑了一匹马。

那匹马很不听话,怎么也不肯往前走,她就不停抚摸马背和脖子,在跟马“聊天”的过程中,突然感受到毛皮这种材料质地的特殊。她想到用艺术的附加值去体现生命的延续,在毛皮上作画,让图像“活过来”,回归生命的本质。

在毛皮上作画的想法让她仿佛开启了新世界,她开始不断尝试。

然而,想法付诸实施绝非一蹴而就。最初,她仅凭想象,觉得剥下来的毛皮就可以直接使用,经过无数次尝试失败后她才知道,有一种技术叫鞣制,制作出来的毛皮要经过了防腐、防霉、防蛀处理,才可以直接使用。

当然,她对毛皮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不但要考虑毛皮的成色、花斑、划痕等问题,甚至马的年龄、宰杀的季节她也要问清楚。“艺术品对花斑是有考虑的,要怎么样最大限度凸显材料的优点,有点像玉的巧雕。”

所以毛皮供应厂商对她是又爱又恨,看到她就害怕。做家具、皮鞋的人,拿了皮子就走,而她是一万张里面才挑出几张,选中一块满意的皮子有时需要一整天。

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剩下就是上色。“毛皮跟纸不同,它是纤维,时间久了会掉色。”她买回市面上所有的颜料,一遍一遍地调试,这个加一点,那个试一下。繁复且艰难的毛皮实验过程中,她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毛皮价格昂贵,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但她仍没想过放弃,后来为了省钱,甚至拿自己的头发做实验。

经过10多年的摸索,阿孜古丽解决了皮毛鞣制、上色、防腐、防潮等问题,并申请了专利。大漠风情、骏马猎豹等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在毛皮的细密纹理上鲜活起来。

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时间里,她没有出售任何作品,只是一味地创作和寻找归属。期间也有过很多迷茫。

“我不知道这属于什么派系,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那时候在美术界还没有毛皮画的归属和定义。身边的一些人也会说“好好的纸上你不画,画到毛皮上干啥。”

迷茫无助的时候,她通过朋友的引荐认识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并且得到了非常高的肯定。

教授不但认定了毛皮画为纤维画的一种,还专门给她两周时间,让她在清华大学教授毛皮画课程。直到现在,阿孜古丽都认为这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一件事,她也仿佛有了靠山和力量。

与此同时,阿孜古丽的作品开始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汗血宝马》《归迹》《龟兹壁画》等作品广受好评。

《致敬》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收藏,展现母子情深的《秋骏思》入选2017年北京保利拍卖会,《钢铁牧场》系列入选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丝路归迹》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怎么让艺术品在市场上流通?让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更亲民?成了她思考的问题。

最初,她尝试了多种题材,涵盖人物肖像、豹、鹰、壁画等,但市场反馈显示马题材最受欢迎。于是,她开始深入研究马文化,发现马聪明、善良、温顺、友好且知恩图报,是美好与力量的象征。

基于对马的了解,以及前期扎实的作品研究和积累,她顺利进入文创领域,在马文化和毛皮画艺术的衍生品开发上动起脑筋。从大件的家具、箱包、服饰,到小件的背包、笔记本、卡包,她的文创产品最终都获得了市场认可。

产品有了市场出路后,她将更多心思放在了教学和传授上,先后教授了40多名学生,其中不乏听障人士和残障人士。在她看来,画画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他们都非常棒,非常善良和感恩,我也跟他们学会了手语,还多了一份技能。

”她每周都会带学生去南山写生。“马是灵动的,不像几何图形一成不变,它有无限种状态,生气、瞌睡、高兴时各不相同,它的状态、表情和情绪都需要去现场观察。”谈起马,她总是滔滔不绝。

2024年的母亲节,她受邀参加“疆来青年汇”分享会时坦言,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身残志坚学生,她肩负着母亲的责任。无论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团队的学生生病,她都倾注同样的心血去照料。在她心中,工作、家庭与学生已融为一体。

《东方既白》亮相卢浮宫,

以毛皮画奏响新疆文化雅音

2024年3月,阿孜古丽带着《东方既白》走进卢浮宫。

画上,一匹灵动的马在白色的毛皮上呈现,面部肌肉线条清晰,飘逸的鬃毛仿佛被赋予了飞龙的形态,体现出一种力与美的结合,“今年是农历龙年,这幅作品就是将龙的形态运用其中,作品名叫《东方既白》,是想体现出在长夜未央之时,守望东方的寓意。”这幅作品最终获得了绘画创意类银奖。

这让阿孜古丽成了“新疆文化名片”。“我的作品刚一展出,就有收藏家表示要收藏,他们对来自中国新疆的承载着马文化的毛皮画特别感兴趣。”阿孜古丽说。走出国门参加展会,让她开阔了视野,今后也会在毛皮画上融合更多的创意设计元素。

在毛皮画艺术的道路上,阿孜古丽·吾甫尔女士走过的路,看似顺遂,实则每一步都凝聚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她奔波于国内外,寻找工艺达标的鞣制毛皮厂家;又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只为找到适合毛皮附着的颜料。

她曾坚定地说:“我就是按母亲说的,坚持做下去,也想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她用毕生的努力,让毛皮画成为新疆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人走进新疆、认识她、爱上她。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